第三六一章 仪式

第三六一章 仪式 (第2/3页)

在她面前表现的可比过去懂事、柔顺多了,也不欺负腊月了。

夏至心中有数,还没等她做什么,夏家就迎来了一件大事:包饽饽的时节到了。

这是北镇府特有的风俗。每到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包出整缸整缸的饽饽来,然后一直吃到第二年开春。

饽饽的用料都是本地产的,用大小黄米磨面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面,然后再准备好小豆馅,也就是后世俗称的红豆沙,包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豆沙包,蒸熟了然后立刻就冻起来,储存在大瓦缸中。

之后就是随吃随取。

一般人家包了饽饽之后,以后每天早上的主食就是饽饽了。冻过的饽饽上锅里再蒸一蒸就能吃,非常的快捷方便。

这种饽饽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丰富,是每家猫冬过年的必备食粮。

夏家主持这件事的人是一家之主夏老爷子。

平常家中的饭菜都是夏老太太打理,即便是来了客人夏老爷子一般也过问,都是夏老太太做主。不过包饽饽这件事,却是夏老爷子主持。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包饽饽这件事是何等的重要。

这不仅是准备吃食,而且还是一种近似于仪式性的活动。不仅在夏家如此,其他的人家也差不多。

今年夏老爷子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决定几股人在一起包饽饽。

要在短短的一两天的时间里准备出够一家人吃好几个月的饽饽,这显然需要集体的劳作,所以夏老爷子要集中家里的劳动力。另外也是考虑到了夏二叔一家的特殊情况。

夏二叔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这包饽饽的面和豆子等物,都得夏老爷子和夏老太太供给他们。

大家在一起包饽饽,不过有些东西还是分开的。

除了夏二叔这一股,夏至他们一家还有夏三叔一家就得自己出原料,包出的饽饽他们有拿回自己家,自己安排着吃。

这种安排大家都没有异议。

然后,几股人就各自称了大黄米和小黄米出来,夏三叔套上车,和夏老爷子、夏二叔、夏爷几个一起拉着几袋子的米去了磨坊。

等他们将面磨回来,已经是下晌了。

爷几个随便吃了点儿东西,立刻就开始和面。

包饽饽和面是个力气活,为了后续让面快速的发酵,他们先把三只大缸抬到了炕头上,然后就往缸里面加面,加水,开始卷起袖子来和面。

这种时候,就是女人们打下手,和面的主力是夏老爷子,夏二叔和夏三叔。夏老爷子没让夏桥上手。

这种力气活,必须得青壮年男子才能应付得过来,夏桥就显得稚~嫩了。夏老爷子是老当益壮,当仁不让。

小黑鱼儿爱热闹,而且有不服气,就洗了手卷了袖子凑到夏老爷子身边,非要帮夏老爷子和面。

夏老爷子嘴里说着你和不动,但心底里还是疼爱小儿子的,就笑呵呵地让开,让小黑鱼儿试了试。小黑鱼儿面红耳赤,他根本搅不动已经占了多半缸的大面团。

夏老爷子又呵呵笑,把小黑鱼儿给撵开了,只让他帮着加水打下手。小黑鱼儿也挺乐意,他总算是参与了进去。

都掌灯了,爷三个才把面给和好了。盖上盖子用被蒙住,又在灶下多烧火,好让面团快点儿发起来。

这么过了一晚上。第二天夏至到后院来就先看面团发的怎么样了。原本只占了半个缸的面团已经发了将近一倍。

夏老太太就告诉夏至说面团发的挺好,晚上就能包饽饽了。所以吃过了早饭,大家就都聚集在一起开始挑豆子。

这豆子也是各家出各家的。

炕上放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笸箩,一家子的女人小孩都围着笸箩坐了,一边唠嗑一边挑豆子。这个时候是没有闲人的。不仅夏二婶、五月、七月和郭玉环来了,郭喜的媳妇也来了。另外,夏至还叫了孙兰儿过来帮忙。

这也是常有的事。包饽饽的时候自家人手就不够,就会请亲近的干净利落的大姑娘小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