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八二章 给多田骏来记狠的 (第1/3页)
沾化县位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十四、五万人口,人均土地面积是其它县的三倍,海产、盐业都很发达,战前是山东有名的富裕县。
富国镇位于沾化县城东面60多里处的徒骇河东岸,距离徒骇河入海口也就几十里远,著名的天下第一鲜文蛤就出在这里,山东几大盐场之一的富国场也位于这里。
如果说战前沾化县是山东有名的富裕县,富国镇就是沾化最富裕的集镇。这里的人从不外出扛活儿,外地人却经常在这里出没,不是运盐贩海产,就是打工扛活儿。
这里原名“浮龟”,意思是说这里原来是渤海海域,在未形成陆地之时,有一巨龟浮游至此,驻足lù背,久久不肯离去,遂成陆地,因此叫“浮龟”。
早在春秋时候“浮龟”就有发展盐业的记载。但是,这里真正广有人烟,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当时,远方移民栖息于此,煮海、捕捞、建庄立业,人烟日趋稠密,改称“富国”,以寓富国强民之意。元代曾在此设盐场,名曰“富国场”,置盐课司,派驻官员署理盐务。明代村庄密集,盐业尤盛。清代裁撤盐场置镇。到了1917年,富国盐场并入莱州盐场,为莱州盐场分场。
刘一民离开石门后,率领警卫一连乘车东进,当夜追上了担任后卫的教六旅,于22日夜里越过津浦路。
25日晚上,刘一民赶到了沾化县富国镇,与罗荣桓、蔡中会合。
此时,先期过路的骑兵旅已经隐蔽接近黄河边,罗荣桓也已下令将教一旅的汽车全部让出来,运载工兵旅连夜向黄河边进发,准备明日晚上在黄河上架设浮桥,全军渡过黄河返回清河地区。
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行动,想完全避开日伪军的眼睛是不可能的。但是,能瞒得一时是一时,多争取一天隐蔽时间可能就是极大的胜利。因此,刘、罗主力越过津浦路后,在冀鲁边走了个弧形,在沧县和南皮、盐山之间斜插向东,直驱大海边的沾化县,准备在富国镇一带掉头向垦区前进渡河。
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要赶在日军发觉之前渡过黄河。只要八路军主力返回清河地区,日军必然震动,对清河、胶莱、胶东和鲁中南山区的疯狂扫dàng就会嘎然而止!
让多田骏想不到的是,刘一民是到了冀鲁边,但是他没有在这里打大仗的计划,原因很简单,冀鲁边目前虽然驻有日军三个独立混成旅团,津浦路上的鬼子也经常向冀鲁边扫dàng,但是自从日军重兵集团过后,冀鲁边的形势是稳定的,日军占据县城和交通要道,我军控制广大乡村,敌后游击战打的如鱼得水,地方武装、地方政权都恢复了生机,加上地道掩护,小鬼子只能不停地被一点一点的削弱。刘一民不愿意打破这种稳定态势,让日军重兵集团对冀鲁边实施疯狂报复。
在富国镇,刘一民和罗荣桓、蔡中、张洪涛连夜接见了掩护主力行动、坚守冀鲁边的符竹庭和冀鲁边区党委、行署的负责同志。
自从在滨县消灭第十师团主力、把符竹庭留在冀鲁边后,刘一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了。这一见面,刘一民拉着符竹庭的手,从头发梢看到了脚跟,见符竹庭虽然瘦削,但黑瘦的脸上精气神十足,刘一民就说:“竹庭同志,辛苦了!”
符竹庭率领新六旅在冀鲁边孤军奋战,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这一听一号说辛苦了,钢铁一样的汉子竟然眼窝里憋满了泪,忍了几忍,泪珠儿才没有掉下来。
和马振华、邢仁甫、王俊峰冀鲁边党委、行署的负责同志一一握手后,刘一民招呼大家围着火炉坐下,让符竹庭汇报冀鲁边的斗争情况。
这富国镇是盐业重镇、渔业重镇、农业重镇,战前曾经非常富裕,高门大户很多。先期抵达的罗荣桓、蔡中把指挥部按在了一户大户人家的院子里,炭火也是主人端来的。
罗荣桓他们比刘一民整整早到一天,也休整了一天。刘一民却是风尘仆仆地刚刚赶到,饭都顾不上吃,就和同志们围着炭火盆子交流开了。
符竹庭知道刘、罗首长不可能在这里停时间长,因此,他汇报的都是冀鲁边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冬天的夜晚,从渤海上吹来的风冷瘦瘦的,围在炭火盆子跟前也不觉得多暖和。但是这群英雄的汉子们心是火热的。
符竹庭先是汇报了目前冀鲁边地区的整体情况,然后就开始汇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白皮红心政权问题。按照刘、罗首长指示,在日军大扫dàng时,冀鲁边大规模动员地方干部和名流士绅组建白皮红心政权。这些政权中,有的是我们的身份隐蔽的干部直接当了伪保长、伪区长,民兵队、区小队摇身一变成了自卫团;有的是我们想法动员比较有名望的名流士绅出面组建伪政权;还有的是重新启用那些经过教育的原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