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采葛,再爱诗 (第1/3页)
推荐阅读:《诗经》是采民间之乐音为风,以各地之礼乐、正乐为雅,以祭祀之乐为颂而成,传说为尹国之君采作,后为孔子删之,成“诗三百”……换用现代的、通俗的话说,“风”是反映各地的民俗、风格、人物性情的“民歌”“山曲”“小调”,是平头百姓唱的,而后被那位“尹吉甫”采集、编纂在一起;“雅”是“主旋律”的歌曲,如《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等,这其中,分大雅、小雅,实则便是一种官方、非官方的区别;“颂”呢,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歌曲。风、雅、颂的分类,是极其明确的,整部《诗经》未曾分类的,也只有笙诗六篇而已。
是以,“风”的内容,自不可能是“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的“惧谗”,倒是朱熹猜测的,这是“淫诗”的说法,靠了那么几分边——孔夫子说,“食、色、性.也”,而“风”的一部分,就是百姓的生活。
故……年轻男女的恋爱、夫妻之间的琐事、生活,日常的工作,这些都是“风”的主体,所以说“淫”,某些方面来说,是对的。而“采葛”这一首诗,却并非一首描写年轻男女的爱情的诗句,更不如许多人解读的那样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儿在心爱的姑娘采葛的时候的思念的那种感觉。
因为那样——诗的原句,会讲不通;
因为那样——整个故事的逻辑,也会说不通。
只是……这样选择性的“忽视”,选择性的“解读”,明明一首整诗在,却偏要解读其中的“部分”,选择性的“一叶障目,无视泰山”,将着眼点放于“一如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的句子,得出的答案,自然是歪的。缺乏了“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这三句叙事,后面的话,完全会是另一首诗。
若单是: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么,这很自然的,就是一首描述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分开之后,彼此那种撕心挠肺度日如年的“相思”的诗,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一首描述周王朝当时政局黑暗,作者担忧友人的诗句,这也没有问题——呃,有点儿小问题:如果真是担忧为官的友人,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放在“风”中,而是属于贵族的;这还是一首“惧谗”的诗——一日不见,担心死俺个娘咧,好像三个月、三个秋、三个年一样,就怕别人说坏话——这心思,绝对和原配斗小三有的一比。
可,若是加上了前面一句简单的叙事呢?
变成: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意思,一下子就全变了。
多出一个前提,多了一句叙事,整首诗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采葛”和“三月”、“采萧”和“三秋”、“采艾”和“三岁”竟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采葛”的季节,是春天葛发芽的时候;“采萧”是秋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