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漫长的一考 (第1/3页)
“历史”非是让人死记硬背,记住了“x年x月x日发生了xxx”,再背诵一遍拥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体现了怎样的价值、情操,而是一个“支点”——欧几米的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唐太宗李世民则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九个字,一句简单、扼要的话,便讲明了历史上,从古老的夏商周之时起,古人设置史官,记录言行、事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后人记住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具有怎样的意义、价值、情操,体现了什么样的观念。不是为了让后人歌功颂德、景仰先辈……
而是由此,留下“案例”——他们是先行者,缘何成功,又缘何失败?其中的经验、教训,经过了时间的沉淀、积累之后,他们那些行为成功了,那些做法失败了。
无需记得,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
只要记得,对的是什么,成功的经验是什么;错的是什么,失败又是因为什么。这是一种跨越了时间的、纵向的,一个民族一步、一步向前走,所不断总结的经验、教训,它是历史,是一个“支点”。
当时之人,当世之人,读历史而见兴替,明其是非。历史上的道理,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所沉淀下来的。
当时之人,便应以之经验、案例为“支点”,翘起当下的时代。就如阿基米德说的一样,先辈已经给了我们支点,那我们就应该用这个支点,翘起此刻的、当下的地球。唯有此,才不负学了历史这一门课程!
而,纵不能有此大抱负,以之为人,亦是可以的。
历史卷的题目,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考验同学们学习历史的能力,考验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目的,并以及这半个学期以来,所具备了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无疑从那些灵活多变的,让人难以下手的题目中,便能看出来。
题目,出的是宋朝时候,远离了中土的海商,遇上海盗的事件,而实际上,他们目前的课程所学到的“历史”却并未学到宋朝,甚至仅仅才是学到了商周,还没有讲春秋和战国呢,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用学习过的方法,来分析这些资料。
这样的学习、分析的方法,比记住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更加有用!
……
写完了题目,她便等着打铃。等待休息的时候,便汇合了白飞飞,李娜她们,几个女生在教学楼外的窗户下站着,一阵抱怨——历史的题目,真的太变态了。一阵声讨之后,心情好许多,诸人便拉着手去柏油路旁的树荫下玩儿,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须臾过去,接着就是最后一门作文考试了。
“作文”就是写文章——对此,暖暖感觉毫无压力。
她的作文一向不错——虽然,她很看不上老文青。
可心底,也承认老文青这个人除了那一点点自恋的小毛病之外,容易得意忘形之外,实际上还是一个不错的老师的,为人也是不错的。而长久以来的接触,尤其是这个月,老文青带着大家参加“大奖赛”的热忱,也让她对他改观不少……
“铃……”
曹魏、金老师这一对璧人,拿着档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