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1/3页)
夜临,直升机藏于邃、暗的天空,依导航——飞向东方!修长的螺旋桨片,在发动机的带动下,快速旋转,将空气搅的“隆隆”作响,似是将黑暗,搅碎成一块、一块龟裂的小块,且不断的摩擦、撞击。
那一阵“隆隆”声,便是一块、一块的碎块摩擦、撞击出的声响……那声响,透过机舱,传入驾驶室,就变得越发细碎。
就和坐火车一样——
身处行驶的火车的车厢内,火车行驶的声音,便是细碎的、若有若无的——可这一个声音,却又能让人很清晰的,感受到、感觉到;可时间长了、习惯了,那个声音似乎又是不存在的!
身处直升机上,暖暖便已习惯了这一种细碎的声音,以及机身的颤抖。
她靠着舷窗朝外看。
天是黑的。
天下,不时的可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光点,那些光点密集的组合在一起,延绵在一起,那便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而在城市、城市之间,则是一条、一条橘黄色的光带——那是连通城市的公路。
夜下。
坐在直升机内,俯瞰大地。
那样的景色当真极美!
“真漂亮……”
大片、大片密集的光斑,缓慢移动……看着那样的“景色”,暖暖不禁美美的、由衷的赞叹一声!
苏倚一笑,回头对暖暖说:“此处风景独好,只因所处够高!《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言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岂非正如此哉?”
毛铃铛亦扫一眼舷窗,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别说,还真有一些感觉呢!”
“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说要达到虚无的极致,然后守住静的状态么?”妈妈和铃铛姐姐的话,暖暖听的不是很懂。
尤其是《道德经》中的句子,本就不好懂。
“不是……宝贝儿,意思不是这样的!”苏倚被暖暖的解释,逗的笑了一下,解释道:“虚不是虚无的意识,是大丘,就是那种很高很大的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尽量站在山的最高的地方去看……”
暖暖道:“哦,是要站在高出事物的一个高度,俯瞰问题,对么?”
苏倚道:“是这么个意思。”
“那‘守静笃’呢?‘守静笃’又是什么意思?”
毛铃铛接口道:“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到的问题的共性、规律,这一个统一的东西,被称之为‘静是’,那么,暖暖你说,‘静’又是什么意思?”
毛铃铛并未解释,却问了暖暖一句。
暖暖听了,眸子不禁一亮。
她说:“我懂了!”
这本就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
当人占于山巅,群山尽收于眼底,如杜甫诗云:“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一种群山尽入于目、小于目,纳于胸、小于胸的感觉,便是“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
非“致虚极”,不可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