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六章 收官之战(六) (第3/3页)
军队中的决心,我一本正经地称呼着罗科索夫斯基的官衔,“我喜欢待在军队里的感觉,所以我……”
没等我的话说完,远处忽然传来了尤先科的一连串的喊声:“军长同志,军长同志,不好了,出事了!出事了!!”
我听到尤先科的喊声,连忙转身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尤先科和另外一名警卫连的战士,一左一右地搀扶着一名中士沿着交通壕朝我们快速地走过来。看到被两人架在中间的中士身上所穿的那件单肩式避弹衣,我的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暗说不会是政委瓦西里耶夫出什么事情了吧?
等三人来到我的面前停住,我的眼尖,一眼就瞅见中士身上的避弹衣满是凹痕,心里的不详感觉便越发强烈了。尤先科继续搀扶着摇摇欲坠的中士,同时向我报告说:“军长同志,这是我派去保护瓦西里耶夫政委的宋吉克中士。”
我听到果然是和瓦西里耶夫有关,心里更加慌乱起来。我一把抓住中士的手臂,大声地问道:“喂,中士同志,快点告诉我,出什么事情了?”
“报告军长同志,”宋吉克中士哭丧着脸向我报告说:“瓦西里耶夫政委牺牲了!”
“什么?!政委牺牲了?!”我又伸出一只手抓住宋吉克的另外一只手臂,双手使劲地摇晃着他,大声地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政委同志为什么会牺牲呢?”
“宋吉克中士,我是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上将。”站在旁边的罗科索夫斯基要比我镇定得多,他向中士表明自己的身份后,语气平稳地问道:“你源源本本地告诉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听说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方面军司令员,被两人搀扶着的宋吉克连忙站直身体,抬手向罗科索夫斯基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后,恭恭敬敬地向我们讲述起事情的来龙去脉:“报告方面军司令员同志,我们中午奉命保护瓦西里耶夫政委和他的警卫排,去171师的防区视察。
在经过一片满是废墟的开阔地时,我忽然有了一丝不详的预感。这条路,我也曾经走过了几次,因为道路的两侧是只剩下框架的楼房和成堆成堆的瓦砾,没有多大的设防价值,所以不管是我军还是德军,都没有部队在这里设防。
我细细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发现周围还是和往常一样,静悄悄的,一个人影都看不到,可我却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于是我叫住了警卫排的排长,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他。当我们向政委请示后,将队伍分成了三部分:我班的两名战士和警卫排的五名战士组成了尖兵小队,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而警卫排长和另外的二十多名战士,保护政委走在中间;而我则带着警卫班剩下的战士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就当我们走到了开阔地的中间时,忽然一发炮弹挟着尖厉的呼啸,落在了尖兵小队的中间。‘轰’地一声巨响后,五六名战士被炸得血肉横飞。
‘卧倒!’看到前面的战士被炮弹炸倒,我便知道我们可能被德国人发现了,于是大吼了一声,率先趴在了地上。就在这时,一辆德军的坦克和两辆装甲车,从只剩下了框架的楼房里冒出了身影,缓缓地向我们驶过来,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德军官兵从瓦砾堆后爬出来,跟在坦克和装甲车的后面,向我们发起了冲锋。
看到突然冒出来的敌人,我意识到我们中了埋伏,还在敌人只出现在两个方向,我们还有突围的可能,所以我立即命令班里的战士上前去将政委救下来。
面对呐喊着冲过来的德军官兵,政委身边幸存的战士都在开火射击,他们虽然伏在地上,但却没有可以依托的地形,被敌人的密集火力压制得根本抬不起头,间或开枪还击一下,但子弹打在敌人的坦克或装甲车的装甲板撒谎能够,只是溅出几个火星,根本对敌人构不成任何威胁。
当我冲到政委身边时,警卫排的战士已大部分牺牲,而我手下只剩下了两名战士。我和另外一名战士架起地上的政委,不管不顾地朝来路冲去,而另外一名战士端着武器在我们的后面边打边退,同时利用他身上的避弹衣为我们挡住飞来的流弹。
我们的前方不远处有个瓦砾堆,后面是一条长长的交通壕,只要我们冲进去,成功脱险的几率就可以大大地增加。就在我们离瓦砾堆还有几米远的时候,被架在中间的政委忽然挣脱了我们,身体猛地向前一扑,随即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头上戴的大檐帽也滚到了一边。
我和战士弯下腰抓住政委的双臂,连拖带拽地将他拉到了瓦砾堆的后面。正准备将他脱下交通壕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政委已没了呼吸,原来一颗子弹从他的后脑钻入从前脑飞出,直接夺走了他的性命。”
等宋吉克说完,我咬着后槽牙问道:“政委是被流弹打中的吗?”
宋吉克摇了摇头,一脸苦涩地说道:“军长同志,不是流弹,是被德军的狙击手打中的。”
“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吗?”罗科索夫斯基虽然也是一脸的难过,但依旧保持着镇定,继续追问宋吉克:“是立即向上级报告,还是就这样直接跑到集团军司令部来了?”
“报告方面军司令员同志,”宋吉克小心翼翼地回答说:“我和幸存的那名战士把政委的遗体放在交通壕里后,我们就赶到了附近的第84坦克旅驻地,将此事向别雷上校进行了通报。如今坦克旅已出动十几辆坦克和一个连的步兵,前往交战区域进行增援。而我想到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觉得有义务立即向军长报告,便让那名战士为坦克旅充当向导,而我就直接赶到这里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