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雾霾难题 (第2/3页)
乎半数以上的钢铁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大户。说到雾霾,这些企业是最大的元凶。曾经网上有一句调侃的笑话讲:放眼全球的钢铁产量,华夏第一,燕北第二,唐港第三!而唐港市离燕京有多远,不过一百多公里而已。这么近的距离,却拥有那么多重度污染的钢铁企业,雾霾能不严重吗?
但是,能够就此就怪燕北省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吗?能够因为这个原因,就关停掉那些高污染的钢铁企业吗?显然也不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燕北省的钢铁企业,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华夏的经济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今时今日,时代的发展已经让他显得有些不太合时宜,但这些功绩却不容抹杀。
再说现状。这些大型的钢铁企业,任何一个都是拥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工人的大型国企,真要将其关停、取消,这里面要面临多少问题?很多人在网上一提到雾霾,就嚷嚷着要关掉多少多少工厂,淘汰多少落后产能,话说得轻巧,不去具体做一下,又怎么知道这里面的艰难?
华夏政府现在提出,五年之内要减掉燕北省百分之六十的钢铁产能,对于任何一个业内人士而言,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的是壮士断腕一样决心!
而现实的问题却是,雾霾越来越严重,人们每天都深受其害,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五年,对于这个庞大的计划而言,真心不算长了,但对于燕北省特别是首都的空气现状来说,却依然显得太过漫长!
至于在这之外的其他办法,那些所谓的环保专家、教授也想了不少,但都是微乎其微。大家心里其实都清楚,不从根本上解决掉污染物的排放源头,其他的任何手段效果都不大!
而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经历工业发展的大时代的时候,几乎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以前的英国伦敦,就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而现在的燕北省,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恐怕很有可能会重蹈伦敦烟雾事件的覆辙!
也正是因为如此,包括徐春礼在内的这些中科院负责环境的老专家们,才感到压力山大。去年的时候,首长可是顶着燕京的大雾出现在街头的啊。当时的报纸和网络,都用了“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标题,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一国领导能够做到如此,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但对于他们这些搞环境治理的专家而言,看到这一幕无疑是感到脸上无光!
这几天,徐春礼正在联合院里的一众老院士们,开始新一轮的治理雾霾方案的集体讨论。只是他心里也清楚,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技术进步,想要解决雾霾问题,恐怕依然遥遥无期!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已经有一套成型的办法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实行的难度也并不是很大。但在华夏,很多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上解决了就可以的。
比如在英国,之所以治理雾霾方面取得了这么明显的效果,和他们大力使用清洁能源是分不开的。就拿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机动车排放的过滤系统“三元催化器”来说,在华夏一些大型运输车辆上都没有安装,小型汽车上虽然有出厂时的强制安装,但后期的保养也大多存在很多问题。就更不用说油品质量问题了,有些事情,已经是华夏老百姓都知道的“秘密”了。
解决这些问题,在技术上很好实现,但在其他层面上,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这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而套用总理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再比如那些高污染排放的企业,难道就没有办法降低排放量吗?有,当然有。只不过,使用这些污染处理系统,成本很高,会让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显然,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他们想看到的。再加上如果不能实行一个标准,有的企业使用了而有的企业没使用,结果造成遵守制度的企业产品成本上升,反而无法与那些不守规矩的企业竞争的局面,“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治理雾霾实在是太复杂的一件事了,远不是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