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节 浅议和谈 (第2/3页)
的议和条件,秦浩明从卢象升那里了解到,也只是承认后清存在,划出现在鞑虏占有的地区为其统治,封其为王。
当然这对大明来说确实声誉上有所损失,但问题是你们有办法吗?
除了声誉受损外,在秦浩明看来,议和不仅对大明说来有利于备战,还具有以和制叛、安定辽东之利。
要知道,鞑虏内部的矛盾同样不少。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政权遵从努尔哈赤遗训,实行四大贝勒“共议国政”,这种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的矛盾。
阿敏、代善、莽古尔泰岂是易于之辈,矛盾很快表面化、尖锐化。
甚至莽古尔泰还公开报怨皇太极,曾有举佩刀的动作。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可谓跟皇太极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还有那些投降的汉人,秦浩明不相信他们心里就一点想法都没有,忠心耿耿,难道就不能利用一下?
只不过是皇太极手段高明,再加上战争屡屡取胜,强行压制而已。
若是没有跟大明的战争转嫁矛盾,让他们松懈下来,秦浩明觉得鞑虏内部应该相当热闹。
总之,在鞑虏内部,大明是有机可乘的。关键是要将议和运用得好,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最不济,总不会像历史那样吧!
“朕也是如此想,所以才会支持杨爱卿,让他着手此事,奈何朝臣哗然诋毁,群情汹汹。唉!大事几成,黄口小儿误国至此!”
秦浩明的话引起了崇祯的感慨,忍不住开口幽幽说道。
跟在内阁重臣面前不同,崇祯有些话不方便说。反而是秦浩明,崇祯没有什么顾忌。
一则他觉得秦浩明官职小,对朝局没有影响力。二则,他觉得好控制,对付起来也容易,因此没有什么顾虑。
什么?支持?
又把事情推脱到其他大臣身上,真当我是这时代的人啊?
操!
听见崇祯说这话,秦浩明忍不住想爆粗口,可面上还要一副点头赞同的样子,真是让人窝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