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责无旁贷(求订阅) (第2/3页)
自己做的并非没有意义,表面上日本依然如同历史上那样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却远非如此,他也很清楚此时日本国内的情况。
日本是一个岛国,受到国内基本国情的限制,日本资源匮乏,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以及很大一部分的民用物资都是依赖进口输入。
众所周知,进口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而刚刚从那场大萧条、大崩溃的经济危机中缓过气来的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很强。在往大了说,日本的经济表现是极其糟糕的。
尽管日本政府实施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来挽救经济危机,但是限制于经济本身的弱点,日本不得不最终选择了用对外扩张暨侵略中国来缓减其自身的损失。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日本虽然利用从中国掠夺来的原料以及中国东部广阔的市场暂时性遏制住了经济危机的蔓延,然而距离经济完全恢复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战争一直持续下去,这必然会对原本就不堪重负的日本经济彻底的崩溃。
当然了,马铮这样说并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想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据日军战史记载,“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不过十三亿五千万日元。而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对战争规模起着制约作用的,实际上还是它的黄金储备量,这意味着日本的正币储备量从最初就限定了这场战争的规模。
然而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已经脱离了日本高层的为他设定的轨道,中国人民并不是日本人想象中的羔羊,一支支英勇的中国抗日军队给予了日军巨大的杀伤。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作战,最终让日本“谋求早期解决”的计划流产,日本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众所周知,战争不只是打的武器装备以及兵员素质,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军事固然重要,但是经济却是最为重要的依托。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的话,再强大的军队也都是一只纸老虎。当你的优秀的士兵拿着性能优良的步枪里没有一颗子弹的时候,你就会突然间发现,经济其实才是战争的重要核心。
为了维持侵华战争,日本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口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单单昭和十二年(1937年)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这些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