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 伊藤博文进展顺利】 (第1/3页)
19世纪末期,铁甲舰这种同时拥有钢铁装甲和蒸汽动力的新式军舰,犹如重装的骑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攻击力,是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象征。
1877年时,日本拥有了3艘二等铁甲舰,频频兴风作浪。
在原本的历史中,大清国光是靠买,就能买出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出来。
可见,这个时期全世界的海军力量的差距实在是太大,真正有实力在海上和英国人叫板的,也就是法国人,德国人和沙俄,当然,这也只是说技术层面,有可能这三个国家的舰队合在一起,也赶不上英国一个国家的舰队实力。
回顾北洋水师的建军历程,大清朝就像一个内向、不与世界接触的老人,在被列强逼迫到没办法的时候,终于打开国门,一步一步与世界接触。
大清国买蚊子船的时候,官员们对外国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委托海关的英国人帮忙,船造好后也是请英国人帮我们送回来。
到后来,胆子大了一点,还是委托海关的人买,但巡洋舰造好后就是我们的人去接了。
再往后,想买铁甲舰,我们已不再通过海关,而是自己直接去找船厂。
满清那些驻外的文人大使,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自主选择购买国家和工厂,买的时候还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要求有鱼雷艇。
就这样,大清国的洋务官员们的眼界越来越高。
可就在渐入佳境的时候,一切又突然停掉了。
老佛爷同志认为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个人的私产,这是制约清末海军发展的因素。
否则,大中华就像是一只雄鹰,即便是在飞的最低的时候,也不是岛国人能轻易赶超的。
伊藤博文把大清朝研究得很透彻。
他说中国失败后会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两艘铁甲舰买回来后,清朝确实太平了几年,可“大治海军”的上谕言犹在耳,朝廷的关注焦点,就已经从千疮百孔的漫长海疆,转移到了北京城柳绿荷香的“三海”,转移到了风景如画的颐和园。
1891年,丁汝昌的一位幕僚随舰队访问日本时写道:“今夫与日本之海军力比较,当在伯仲之间,然日本年购大舰,月增强盛。我若安于目前之海军,不讲进取之术,将来之事未易遽言。”
甲午战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但是这种偶然性的失败,却一举将华国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不然的话,华皇相信,即便是腐朽的大清朝,也不至于在之后的几年之间,彻底沦为列强的鱼肉。
要不是慈禧太后最后统治的几年,中国被抽干了血,也不至于在再后面的半个世纪都缓不过劲来。
现在,华皇是赶上时候了,华国的崛起,不算太晚!
而且,华皇的华国,不仅制度先进,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华皇一开始被人诟病的年纪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