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 英国孤立政策在欧洲之外的延伸】 (第2/3页)
后,维也纳几乎到了穷途末路。
然而,单单这些战役的代价,就在慢慢地拖垮普鲁士的大军(仅在1759年就损失6万士兵),而劲敌俄国却已证明要强大得多,部分是因为伊丽莎白对腓特烈的刻骨仇恨,但主要是因为同俄国大军的每一次遭遇都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其他各交战国感到,法国急于同现在也准备讲和的英国达成妥协,但这时普鲁士发现它还有足够力量阻止奥地利人和俄国人前进,直到1762年伊丽莎白去世拯救了他们为止。
伊丽莎白死后,新沙皇彼得迅速退出战争,这样一来,不论奥地利还是法国,除了在恢复战前欧洲态势的基础上和解以外,不可能期望任何更好的结果。
恢复欧洲战前态势实际上意味着那些要摧毁普鲁士的国家的失败。
在1762—1763年和解中获利的显然又是大不列颠。
即使把夺取的各地领土交还给法国和西班牙以后,英国仍然在西印度群岛和西非取得长足的进展。
它基本上肃清了法国在印度的势力影响,最重要的是英国已成为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主宰。
这样,不列颠就占有了比洛林、西里西亚及大陆国家激烈争夺的其他更辽阔、富饶的土地。
此外,英国在欧洲范围内扼制了法国外交和军事上的野心,从而确保了总的均势。
相比之下,法国不仅在海外损失惨重,而且与1748年不同,它在欧洲本土也失败了。
事实上,法国陆军在战争中毫无生机的表现,预示着欧洲的重心已经从西欧转移到了东欧。
英国人花了400年不断扩张兼并成为3400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国,然后用100年时间不断拆分重组剥离回到500年前的起点。
衰落早有先兆,一战结束后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再度兴起。
而英国本身相对于占有殖民地,更在乎的是建立在帝国特惠制基础上获取的经济利益。
只是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关于这一点,华皇看的很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以来英国和法国关系突然变好了的原因。
法兰西斯,路易十四,拿破仑和英国都干过很多次架,更别提百年战争的深仇大恨了,英国也搞了好几次反法同盟,但拿破仑败了后,法国怎么就再也没和英国打仗了,还加入了神圣同盟,之后就和英国一起干满清,干露西亚,干德意志成为好基友。
华皇曾经很难理解两个相邻的世界超级大国,怎么说好就好了。
不管满清还是其他地方的殖民都只是小打小闹。
克里米亚战争也只是大陆均势政策的表现。
真正改变英国国策的,是挚诚协定。
以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是英国外交的妥协之举,法国外交的胜利,德国外交的失败。
使得整个欧洲走向战争,走向毁灭。
英国奉行“大陆均势,光荣孤立”政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