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西北问题】 (第2/3页)
塬,尔后又以大兵团围困金积堡。
金积堡回民起义军在马化龙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在打死清军北路总指挥刘松山、重创了清军之后,终于弹尽粮绝,无法支撑。马化龙为保护部众,向清军求抚,清军以从堡内搜出匿藏一千二百余支枪械为口实,将马化龙“父子俱凌迟处死”。
其父兄子侄八十余口同时遇难,妇孺家眷被发配充军,一万余名教众被强行迁徙到固原、化平等“苦甲天下”的穷旱山区安插,几百座回族庄堡全都销毁,
数百年来,回民的冤屈深深,造反实属逼上梁山。而今左宗棠手段凌厉,下手狠辣,战也是死,降也是死。
他也想到了把回民的冤屈、造反的缘由上达天廷,然而君门遥遥,山重水阻,想获得一纸赦书,保全家小与教众,已是渺不可期了。
马占鳌是走投无路了。他只有决一死战,拼它个鱼死网破。至于以后,只有听天由命吧。但马占鳌毕竟不是一个临危一筹莫展、只会长叹写诗的书生。
这个乡间的清真寺阿訇,自从执掌军事指挥权以后,协调各部,统一事权,指挥回军挖地道、破城墙,成功地拿下了甘肃军事重镇河州城,展示了相当的军事才干。
如今,他身系着河州地区数十万回民的身家性命。
这时候的马占鳌,头脑却格外清醒。
俯察大势,权衡力量,他独自思忖再三,忽然对情绪高昂的各首领提出,趁此胜机,向清廷求抚。
左宗棠将河州反清起义军收编成马旗三队。
马占鳌转眼间变成了清军马队的中旗督带,重新跨上了战马,操起屠刀去屠杀自己的同胞和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就这样成了清政府“以回制回”的工具。
甘肃平定以后,左宗棠抬棺西进,去收复新疆。
马占鳌留守河州,不久病故,至死不过是河州马队中旗督带。但他为部将马海宴、马麒一支,儿子马安良一支,及另一支河州回民武装马福祥、马鸿逵们铺平了通往官场的道路。
马占鳌投降后部队编入董福祥部,在攻打其他回军与进军新疆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董福祥部队也是起义军投降过来,所以他们对叛逆特别凶狠,曾宣称不要俘虏,只要首级。
所以,把大西北大杀都归在左宗棠的头上,是不正确的,真实的历史是“以回制回”。
后来牛逼轰轰的西北马家军阀,不由使人想起马福祥、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仲英等一串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各霸一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西北老百姓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传奇故事。
他们的发迹,寻根追源,这一切都出自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这人的名字叫董福祥。
董福祥,字星五,排行老二,宁夏固原人。他生于清道光已亥年(1839),卒于清光绪戊申年(1908)。
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念他勇敢善战,并且参与了镇压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维护封建统治的历史事件,是清末历史的一个有功之臣,加封他为太子少保衔,人们又称他为“董宫保”。
吴忠西南十几公里处的“董府”就是他革职禁锢后,花了四千两银子建盖的府邸。
这董福祥本是一个农民的后代,其父董世猷好赌,董福祥年少时,家境中落,读书未成,生性顽皮,成人之后,竟长成了一副魁伟彪悍的体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