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老高】 (第1/3页)
在世人的眼里,文学家总是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绅士感觉,这不同于英国人标榜的用钱堆积起来的绅士礼仪,而是一种文化底蕴由内而外的绽放。
但是总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在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之中,总有那么几个特别的例外。
比如杰克伦敦,谁也不知道这位铁血硬汉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在他少年时期,他就认定自己能够靠着写作养活自己。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并不热衷于书房的工作,更多的是去冒险,做一个淘金狂热者,捕鲸的船员,甚至在年纪不小的时候,还会驾驶单人帆船,独自环游世界。
再比如海明威,哪儿打仗就往哪儿跑,一战、二战都没错过,就连西拔牙内战,他都凑了个热闹。挨过枪子,挨过炮弹,这可要比杰克?伦敦在风浪中搏杀要刺激多了,没死,绝对是命大。
这两位,不仅生活刺激,连带着留下的文字也带着一种冒险的刺激。
如果还要凑上一位,或许俄国的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有此殊荣,当然俄国人的名字冗长且拗口,但是说这位的笔名,就如雷贯耳了,高尔基。11岁开始独立生活,学习谋生技能,15岁在俄国各地流浪,走遍了整个俄国。对于一个拥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来说,靠着双脚走遍全国,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高尔基却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捡过破烂,当过猎人,码头上扛过包,被监视过,坐过牢,诗人和家……
相比前两位,高尔基的生活要更加丰富。
但是这位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以特使的身份出现。还是第一次。
因为身体的原因,高尔基准备去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小城疗养,这次回国,多半是因为他的朋友。坚定的革命者,红色俄国的灵魂乌里扬诺夫的身体每况愈下,引起了他的担心,才回到了莫斯科去探望了老朋友。自从1918,被刺杀之后。虽然捡过一条命来,但是身体内的子弹并没有被取出来,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
当然乌里扬诺夫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列宁。曾经他在报纸上用来发表文章的笔名。
凑巧的是,乌里扬诺夫也在为一个特别的人选而担忧。
几天前,陈布雷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而这种希望是冲破迷雾的曙光。但同时,也有可能什么也不代表。不同于其他人,王学谦的身份太过敏感。根本不可能做到秘密抵达俄国。所以,俄国方面就不得不派遣特使去欧洲。
派谁,成了一个大难题。
身份太低,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别轻视。因为高官的身份,加上又是民国在任的外交次长,分量不足,双方碰面的可能都不会有。而如果俄国想要派遣一个同等地位的官员去欧洲,在半道上就可能被逮捕了。这就成了列宁的心病,一方面,是打破外交坚冰的好机会;另外一方面。派遣的人选成了最大的困扰。
而高尔基的到来,却让他有种拨云见日的喜悦。欧洲各国当局都知道,这位的身份,以及在俄国政坛的地位。但是高尔基有另外一个身份。文学家,家,诗人……
囚禁一个文学家,在欧洲是很多当权者都不会去做的事。
这倒不是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变得文学家就没有国籍了。而是文学界是一个马蜂窝,就是不去捅。也会时不时的闹腾一下。要是不知情的政客,一不小心捅了这个马蜂窝,不仅眼下就会过不好,后半辈子,乃至死后都要在,诗歌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用文字批判上百、八十年,就算不是坏蛋,也是坏蛋了。搞不好,要遗臭万年。
作为惯例,高尔基在欧美不会因为身份而受到各种刁难,但却会全程在各国特工的监视之下。
在高尔基抵达维也纳的当天,各国特工就将消息传回了国内。但是并没有引起像英法等国的重视。只不过在消息中,就提到了,高尔基可能会和来自慕尼黑的美国财团接触。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各国的情报部门不是傻子,美国怎么可能和高尔基去接触?而且还是财团?
各国的情报机构也不是傻子,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个烟雾弹。
但烟雾隐藏的信息,让人不得而知。
华盛顿会议自从召开之后,就一直在争吵,有资格争吵的也就五个国家,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这五个国家。争吵的目的是想要在海军条约中拥有更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