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颖川荀家 (第3/3页)
的爷爷已经去了。也算他们幸运,赶回去正好可以见到爷爷的最后一面,他们的爷爷,也走得安详。
生死由命,富贵由天。孟轲、孟丁兄弟的爷爷年岁已经高,要走也没有办法,只是近几年孟家兄弟在刘易的手下办事,没能在爷爷的身前尽孝。如今,老爷爷走了,他们的心里自然是会伤心。
于此,刘易也只能安慰了他们一翻,让他们节哀,如果真舍不得,可以让他们先回孟寨为爷爷守灵,待他们的精神状态都恢复了,再自行到洞庭湖新洲去。
不过,孟家兄弟都非常坚决,暂不会再回孟寨了。孟寨以前随典韦、刘易出来的,一共有五人,经过几次的战斗,几人都安然无恙,这一次,他们一同回家去看来。可能是孟寨里的人看到这孟轲、孟丁等五人在刘易的手下办事似乎混得相当不错,许多山中猎户的子弟,也想出来混口饭吃,所以,随孟轲兄弟出来的孟寨猎人,多了二、三十人。这些山中猎人,个个都精通丛林追踪、战斗,以及布置陷阱的手法,这样的人才,刘易也是多多益善,对于他们的追随,刘易自然是非常高兴,一点都没有犹豫便完全接纳,并让他们先随孟轲、孟丁兄弟干着,以后,量才任用,让他们有机会独当大任。
天生的侦察兵,斥候探子,稍为培训,便有可能成为丛林之王,特种精英。这样的人才,于刘易来说,是越多越好。暂时,他们的持长还没有真正的展露出来,但是将来要出兵四处征战的时候,他们的价值便立马体现出来了。特别是西南等地方,都是密林地带,自己的军队去到那些地方,多几个这些精通山林作战的人,打胜仗的把握又会增大几分,最少,不会被敌人偷袭或中敌人的埋伏。
为了照顾孟家兄弟的感情,大家都不好表露出太过喜庆的样子,一行人没有在陈留作太多逗留,默默的继续赶路。
一路逢城过城,逢县过县,不日,便到了许昌城内。
刘易这一行人,沿路也收留了一些行乞的人,到了许昌,居然有了上千人。
这上行人的队伍,自然会惊动到地方的官府。但一般的小县城,兵马不多,他们见这一行人只是过城不入,便没有什么官府的人来接触,只有极少的官府会派人前来探问是谁人的队伍。刘易也没有隐瞒,直接让人报了自己的名号。
太子太傅,当朝驸马,虽然近几天已经有不少文书由洛阳发往各地,说刘易挟持弘农王逃窜,命各地官府缉拿刘易,解救弘家王回京。可是,一般的官府,谁敢乱动?谁敢和刘易对着干?再说,董卓强势废帝立陈留王为帝之事,已然引起不少地方还忠于汉室的官员不满,对于现下所谓的朝廷圣旨,大多都是阴逢阳违,视如不见。也正是如此,刘易这一行人才会通行无阻。
只是,到了许昌这个大郡城,这一千兵马便不能进城了,只能在城外扎营。
荀家的祖家基业,在许昌城之内,刘易想去见一见荀彧,还得进城,到荀家去拜访才行。
荀家在许昌,就相当于袁家在洛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家之人,从祖上三代起,几乎是人才辈出,经商或为官,无一不是惊才绝艳。
荀彧祖父,是东汉未年名士,其地位在民间便有如蔡邕等人差不多,只是影响力稍有不及他们罢了。荀彧的几个叔父,也就是荀彧祖父之子,有八子,号称荀家八龙,人人都有独到之处的才能。
其家在许昌,也早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刘易领着典韦、许诸以及一众亲兵进了城后,很容易便找到了荀家。
只不过,刘易并不知道,荀家此刻正面临着一些变故,或者说家族分裂的情况。
原来,荀家的人,大多都是一些有识之士,他们也都看到了眼下天下有变,觉得在颖川不宜多待,得要有一个避祸之所。
可是,荀家的人,大多都分散到各处为官或营生,都有着不同的主上和出路,到底荀家何去何从,各有各看法,一时争执不下,另外,还有一部份宗族的人,并不愿意离开家乡,不愿到别处去避祸。
对于这个,荀彧却把话说得更清楚。他便直接对宗族的人说过:“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而历史上,荀彧是先带着愿意随他而去的宗族先到冀州韩馥处避难,后来再投袁绍,见袁绍不是能成大事之人,后才最终投了曹操。
不过,现在一切都有所改变,在家族之人迟迟未决之时,他依然是说了以上的话,但他要投的地方和人,不再是冀州韩馥,而是刘易。
但相同的,家族里的人,并没有太多同意荀彧的意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