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2章 浦江的目光

第1872章 浦江的目光 (第2/3页)

工区、天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表明浦江市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一些污染严重、效益不高的企业,还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外移。

浦江的经济升级其实是一个主动加被动的过程,其主动在于浦江市着眼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着眼于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建设,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被动则在于随着浦江经济的发展,浦江城市的扩大,一些工业企业逐渐被城市所包围,城市的发展造成地价的上涨,传统工业企业要进行技术升级,扩大生产已经没有空间,加上城市对环境的要求,都逼迫这些企业从原来的地方搬出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浦江地价和租金的上涨、人工成本的上涨、对环保更严格的要求……都要求企业不断升级,一些落后的技术就只能转移到别的地方,这就是被动的转移和腾笼换鸟。因为后发因素,还有主动进行产业升级,所以浦江已经开始摆脱过去那种只要是投资就大力欢迎的局面,开始对部分产业进行转移,有意识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浦江市要进行产业转移,同时也要谋求产业链的合理布局,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浦江市要求的产业需要转移,但同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浦江所需要的,浦江也不能一搬了之,有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以后,部分被淘汰但依然被需要的产品生产就需要搬到周边地区,生产以后输送到浦江,形成新的产业链布局。

以前浦江市与苏城、宁城等地方就形成了这种产业链的互补格局,现在通城市想要加入到这个格局当中,浦江市自然也没有拒绝的必要。

不同的地方在于,过去苏城与浦江的融合是苏城主动,浦江市听之任之,而与通城市的合作,浦江需要进行更多扶持和引导,这也是通城市的希望和要求。

包飞扬连夜向市长杨成林进行了汇报,杨成林随后指示,让市政府秘书长成思南、市发展计划委主任姚月娥参加后续的会谈。对会谈的策略,杨成林也做出了指示,要求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推动浦江市与通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将其打造成为环浦江经济圈合作的典范。

相比苏城、宁城等地区,通城的经济发展要落后一些,但也正因为如此,浦江市与通城市竞争的领域少,能够合作的地方更多。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双方很快就合作方案达成了一揽子协议,部分方案已经涉及到细节,但是在原则上已经基本谈妥,不过正式签订还要等两地政府批准,涉及到行政区划的调整,还要上报中央审批。

浦江市委,市委召开了扩大会议,除了市委领导,还有相关部门和区县官员参加会议。市发展计划委主任姚月娥就浦江市与通城市达成的合作协议的情况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