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 与诸君借取千山万水(三)

第九百二十二章 与诸君借取千山万水(三) (第2/3页)

陈平安多看了几眼,却发现此人官运亨通,有一种风水堪舆书上所谓的“碧纱中人”气象,简而言之,就是个命里该是个当宰相的贵人。

等到陈平安和小陌不急不缓走入那座路边旅舍,发现年轻人头靠一只青瓷酣睡中,一旁坐着个满脸笑意的鹤发老道士,坐在台阶上,身姿斜靠着一只大包裹,如果是个看惯了志怪的,遇到这类世外高人,那么就该请教长生术法了。

旅舍主人似乎在蒸黍,将熟未熟之时,一股清香飘出灶房。

陈平安抱拳笑问道:“敢问老神仙,这条官路通往何处?”

老道士笑答道:“邯郸。”

陈平安问道:“当真不是去往倒悬山,某座贩卖黄粱酒的酒铺?”

老道士咦了一声,开始认真打量起这位见识不俗的年轻人,摇摇头笑道:“公子此问大煞风景了。”

陈平安瞥了眼那只袋子,老道士会意,拍了拍这只随身携带的包裹,笑道:“别无他物,只是一行囊的郁郁不得志,满腹牢骚,就不为公子打开了,免得乌烟瘴气。”

老道士看了眼那个依旧枕青瓷而酣睡的年轻书生,收回视线后,看了眼外边的道路,感叹道:“别无他求,只求太极书中义,再无旁人,都是邯郸道左人。”

陈平安立即笑着起身,后退两步,作揖道:“晚辈陈平安,拜见吕祖。”

被陈平安尊称为“吕祖”的老道士摆摆手,示意坐下说话,问道:“中土神洲梁爽,俱芦洲火龙先生,青冥天下的玄都观孙道长,他们可曾破境?”

陈平安摇头道:“都未曾破境。”

老道人唏嘘不已,抬头望天,“精神合太虚,道通天地外。气得五行妙,日月方寸间。”

陈平安盘腿而坐,微笑道:“酒涌大江流,人登黄鹤楼。道诀光万丈,古今各千秋。”

老道士啧啧称奇,抚须而笑,“浇块磊,解千愁。”

陈平安好奇问道:“老前辈与那宝瓶洲的黄粱国,可有渊源?”

老道士点头道:“贫道的籍贯就在那边,只不过很早就离乡云游了,在青冥天下待的岁月,反而要比家乡更多。”

老道士随即笑容玩味道:“早年贫道若是掺和蝉蜕洞天的问剑,那个姓陈的,未必能够全身而退。”

陈平安对此不予评价,其实这就是一种“说一个得罪两个”的亏本事。

陈平安又问道:“前辈可曾遇到过一位老树精?”

老道士想了想,点头道:“机缘巧合之下,指点过它一些修行。”

之前陈平安参与中土文庙议事途中,在那鸳鸯渚包袱斋内,逛过三十几间屋子,同行的李槐只挑中了一件心仪物件,算是个盆景,拳头大小的石头,篆刻“山仙”二字,当然也可以视为“仙山”,山根处盘踞有一株袖珍的老柳树,树下站着个观海境的老树精,老翁模样,只有三寸高,年纪大,脾气更大,自称是城南老天君,身上好像有一道仙家禁制,压制了境界。老翁见着个客人,但凡有购买的意向,就开始叉腰骂人,唾沫四溅,劝他们白日飞升得了。

后来听李槐说,这个老树精,说自己早年见过一位道号“纯阳”的剑仙,是道门剑仙一脉的高人,与他虚心请教过剑术,资质不错,三言两语,就接连破境了。

这类言语,话听一半就成。果不其然,老树精确实与这位道号“纯阳”的吕祖有一份道缘。

陈平安再问道:“老前辈与那包袱斋?”

老道士大笑道:“好眼光,贫道与那包袱斋老祖可算旧友。”

那个书生迷迷糊糊醒过来,方才做了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美梦之后,此刻茫然四顾,见那老道士依旧坐在身侧,而旅舍主人蒸黍依旧未熟,不过比起方才,多了个青衫男子和一位随从。

书生怅然许久,最终喟叹一声,与老道士稽首而拜,道谢过后,自言已经知晓人生荣辱、男女情爱、生死之理。

在书生就要离去之时,陈平安却悄然一挥袖子,云雾升腾,蓦然间旅舍之前空地上,便多出一棵古槐,枝叶繁密,清荫数亩。

书生昏昏然,仿佛依旧置身梦中,再看旁处,已经不见老道士和青衫客的身影,只见大槐树孔洞中,驶出一辆青油小车,驾以四匹高头骏马,有紫衣使者,手持玉笏,跪拜书生,自称来自邻国,皇帝陛下仰慕才华……书生有所心动,只是尚有几分惊疑不定,青油小车垂以竹帘帷幕,帘后依稀有丽人身影,以纤纤玉手掣起帘子一脚,女子国色天香,她与书生眉目含情……书生顿时心神摇曳,犹豫不决之际,丽人眼神幽怨,轻咬嘴唇,紫衣侍者伏地不起,言辞恳切,书生终于移步向前,登上车驾……

转瞬之间,什么青油小车,紫衣侍者,与之携手的国色丽人,什么大槐树,皆化作烟雾散去。

书生摔落在地,揉着屁股,疼疼疼。

这下子终于确定不是什么做梦了。

老道士蓦然抚掌大笑,“妙哉。”

与此同时,陈平安和小陌也更换了一幅山水画卷,只是陈平安心湖之中,有那老道士的心声涟漪响起,说黄粱国某地,留有一部剑诀。

陈平安和小陌来到了一处热气升腾的地界,正在闹旱灾,接连三月无雨,河涸湖干,颗粒无收,千里之地,草木皆尽。

陈平安施展了一道降下甘霖的水法,只是祭出术法之后,就会重返原地,而想要御风而行,就一样光阴倒流,只好带着小陌在大地之上徒步,大旱时节,五谷无收,民物流迁,一路之上,白骨累累,满眼都是惨不忍睹的人间惨状,先前遇到一拨将要倒毙途中的妇孺老幼,陈平安蹲下身,给予他们酒水吃食,却只会滑过喉咙肚肠,笔直坠地。

陈平安当时蹲在原地,久久没有起身。

小陌安慰道:“公子,都是假的。”

陈平安点点头,又摇摇头,“曾经都是真的。”

重新起身赶路后,小陌看了眼公子的脸色,并无异样。

之后遇到一处县城,城内先前有人开仓赈灾,设立粥铺已经多日,结果被一伙闻讯赶来的流寇,一冲而过。

等到陈平安入城之时,已经是人间炼狱一般。

那个满门皆死的家族门户内,有个倒在血泊中的年轻人,满脸泪水,艰难转头,望向一个被乱刀砍死的老人。

年轻人与父亲反复说道,自古赈灾都需军伍护卫,为何不听,为何不听……

陈平安坐在满地鲜血和尸体的庭院台阶上,站起身,来到那个年轻读书人身边,想要轻轻拉住他的手,却是残影,但是陈平安的手依旧悬停在原地,轻声道:“不要怕,对你们这些好人来说,走过这一遭人间,就已是走过了地狱。”

之后走出县城,与小陌来到一处州城郊外,一条干涸河道畔,有嘴唇干裂的官员正在祈雨,城内却在做着晒龙王的民间风俗。

陈平安蹲在河对岸,伸手抓起一捧碎土,听着那个官员嗓音沙哑的祈雨内容,读完了一遍,又从头开始,陈平安起身后,一步缩地,来到河对岸,站在香案旁,取出纸笔,帮忙重新写了一道祈雨文,交给那个面黄肌瘦的官员后,后者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准备开始背诵这篇于礼制不合的祈雨文,只是刚念了一个开头,官员就神色仓皇,转头望向那个青衫男子,好像以眼神询问,真的可以吗?真的不会招惹更多灾殃吗?

因为那张纸上的祈雨文字内容,实在太过大不敬了。

一般来说,这类祈雨书,都有个类似官场的制式规范,夹杂一些恭敬言语,类似“诚惶诚恐”,以“吾欲致书雨师”开篇,再写一些“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的话语。

而手中捧着的这封祈雨文,开篇就是“雨师风伯,雷君电母,听我敕令,违令者斩。”

所以这个官员背书之时,都是嗓音打颤的,也就是太久不曾酣畅饮水一次了,不然估计早就汗流浃背了,等到读完那篇大逆不道的祈雨文,官员如释重负,一下子瘫软在地。

片刻之后,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闪电雷鸣,顷刻间便是大雨滂沱,千里之地,普降甘露。

小陌仰头轻声道:“公子,之前在县城,差点没忍住就递剑了,砍死它算数,就不能惯着,由着它一直故意恶心公子。”

陈平安伸手接着黄豆大小的雨滴,“跟你的那位道友其实没什么关系。”

小陌笑道:“说实话,要是搁在万年之前,小陌看到这类场景,只会心无微澜,就算让小陌瞪大眼睛,一直盯着,看个几天功夫,依旧是无动于衷。如今不一样了,兴许是跟在公子身边久了,耳濡目染的,就变得有点心肠软了。公子,这算不算修真之士与修道之人的区别?”

陈平安笑道:“从上古道士变成如今道人,其实也不全是好事,只说修行速度一事,肯定就要慢了。”

之后陈平安和小陌就来到一处崭新境地,一郡之地,岁大涝,居沉于水。

原来郡内有条江河,自古就水患不断,陈平安发现自己竟然摇身一变,成了一郡父母官的太守大人,寒族出身,还好,好像是位少年神童,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了,尚未娶妻。

因为大致知道了那位“老天爷”的路数,陈平安也就没了施展术法的念头,开始与郡县有钱人化缘去了,至于具体如何治水,陈平安是有章法路数的,毕竟除了朱敛编撰的营造法式,还有南苑国工部的诸多书籍,都曾仔细看过,给朝廷当个水工绰绰有余,陈平安带着小陌和一众胥吏,勘验过城外的河床地理后,发现只需打造出一座鱼嘴分水堤即可,需要竹笼装石,累而壅水,之后开辟平水槽和溢洪道,河床底部的弧度,也有些讲究,都是那些古书上详细记载的门道学问,陈平安只是照搬拿来用而已。

之后的走门串户,与当地富人求财,也见到了些高门趣闻和市井百态,有个曾经当面拍桌子,说一句“我们念圣贤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的有钱人,最后却只肯拿出五十两银子,年初从自家猪圈跑出一头小猪到邻居去,觉得不吉利,就按市价卖给了邻居,等到年尾长成一百多斤的大猪,又跑到了家里,结果这位富家翁依旧只能按照年初的“市价”给钱,于是就打了一场官司,闹到了县衙那边,陈平安这位郡守大人,便找机会拿此事开刀,兴师问罪,小题大做一番,这才让那位在纲常上做功夫的茂才老爷,连夜登门,多拿了一百两银子。

郡城里的最大门户,还是位从京城礼部退下来的,膝下无子,只有个女儿,对外宣称他的这个女儿,诸多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记了几千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状元、进士早早都中了。

陈平安主动登门与之切磋道学的时候,老人当过几任阅卷官,哪怕与郡守大人言语,还是以官场长辈自居,言之凿凿,说那科举制艺文章做得好,随你做甚么玩意,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如果科举文章做得差了,缺火候欠讲究了,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听得陈平安这个清流正途出身的年轻太守,只得使劲点头,连连附和,不然骗不来钱啊。老人便说到了伤心处,入赘府中的那个女婿,是门当户对的,也是有才情的,偏偏不肯举业,年轻郡守便好言安慰,只需早养出一个儿子来,教他读书,来年接了自家爷爷的进士香火,又有何难,末尾还斩钉截铁一句,说“如此一来,小姐那封诰还是极为稳当的”,说得老人心花怒放,一喜之下,便给了三千两银子。

身为郡守随从的小陌,在旁看着听着,只觉得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人情世故。

这座天地画卷里边,有三个彩色人物,除了这位很快就被京城一纸调令返回朝廷中枢的高升老人,还有一个困顿于场屋多年的穷秀才,家境贫寒,有个在县城里边摆熟食案子的老丈人,最后一个,正是那个腰缠万贯、年初跑掉一头小猪、年尾跑回一头大猪的茂才老爷。

等到那个老人举家搬迁回京城,老人就变成了黑白颜色,但是等到陈平安完成了那项水利工程,辖境之内再无水涝之忧,都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却发现那位茂才兄,和穷秀才依旧是彩色,陈平安略作思量一番,只得微服私访,走了趟后者家中,正看到穷酸男人与妻子在门口道别,拍胸脯保证此次乡试,定然中举,耐烦月余,你端然是举人娘子了。妇人擦拭眼泪,笑言一句,但愿文福双齐,替祖宗争些光辉,替娘子出些穷气,到时候也就拜天拜地了。

结果刚好陈平安这位郡守大人,治水有功,朝廷下令破格担任一州学政,担任本次的会试主考官,从落试卷中抽调出那位穷秀才的科场文章,将其名字圈画,算是擢升为举人了。从这一刻起,摇身一变成为举人老爷的读书人,便成了黑白颜色。至于那个茂才兄,犯病了,奄奄一息之际,依旧是彩色,陈平安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潜入对方家中,发现那人手从被单里伸出,伸着两根手指头,死活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陈平安哭笑不得,只得推门而入,将桌上点得是两茎灯草的油灯,挑掉一茎。众人望去,床榻上的男人,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小陌斜靠在门口那边,无奈摇头。

等到陈平安走出屋子,画卷一变,与小陌似乎置身于战场的边缘地界,两军对垒,只隔着一条河,车骑、人物皆古貌,一方竖立大纛,上书仁义二字,另外一方兵马强盛,那位君主正在与身边军师大笑道,敌兵甲有余,仁义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义有余,定然大胜。

军师之后看对方正在兵马渡河,就与那位仁义君主建议半渡而击,不许,两军交战,大溃而败。

陈平安一直笼袖旁观,两次画卷恢复原样之后,这才去往大军之中,来到那位唯一的彩色人物车旁,后者问道:“寡人错了吗?”

陈平安双手笼袖,默不作声。

“后世史书,是如何说寡人的?”

陈平安还是一言不发。

“不说史书,市井坊间呢,稗官野史呢?”

这位君主满怀凄怆,热泪盈眶,重重一拍车轼,悲愤欲绝道:“总该有一句好话吧?!”

陈平安依旧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对的事,好的事,眼前事,身后事,一时事,千古事,混淆在一起,怎么分得清楚?”

“何况你又不是修道之人,在其位谋其政,总要照顾好一国子民的安危。身为沙场战主,总要赢下眼前这场战役。”

这位亡国-之君高呼数次“仁义”,身形竟然就此消散。

之后陈平安和小陌又见了不少光怪陆离的人与事。

两人月夜荡一叶扁舟,随水飘泊不定,至一古桥内,见小楼如画,闭立水涯畔,原来每逢清风明月,便可见女子缥缈身形,于回廊曲槛间,徘徊徙倚,缠绵悱恻,往水中丢掷金钱。

再往后,隔着千里之遥,陈平安终于又看到一位身形彩色的风雅公子,在那市井闹市中,让仆从跪地而坐其背,命书童吹笛,命胯下仆役作鸾鹤之飞,仆役起之稍慢,公子怅然,泣不成声,自言吾不得天仙矣,当作水仙去见佳人。遂起身狂奔,跃入旁边一处池塘,约莫算是投水自尽去了,只是很快就被仆人捞起一直落汤鸡。

陈平安便让小陌代劳,帮忙传递书信,这样的才子佳人,即便感情诚挚是真,陈平安却也懒得当那牵线红人。

之后来到一处半山腰,有个老和尚带着一位小沙弥下山,路遇女子,老和尚只说是山下的老虎能吃人,不可亲近,必须避让。

返回山中时,小沙弥神色赧然,摸了摸自己的那颗小光头,与师父说了一句,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山下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陈平安忍住笑。

之后返回山中破败寺庙,天寒地冻时分,老和尚竟然劈砍木胎佛像为柴,直接开始生火取暖,转头望向借宿寺庙那位进京赶考的青衫书生。

陈平安摇头道和尚你做得,我做不得。

老和尚就问怎就做不得了,从来拜佛不是拜己吗。

陈平安只是纹丝不动。

于是这副师徒下山上山、老和尚返回寺庙劈佛像烧柴的画卷,就这么一直循环反复。

最后是小陌看不下去了,忍不住与那老和尚说了一句。

老和尚这才起身而笑,与小陌低头,双手合十。

雨后道遇一老媪,衣褴褛而跨骏马,鞍辔华美,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老媪神色和蔼,赶紧停下马,温声问道:“公子何往?”

陈平安说是往郊外探亲去,老媪说道:“路途积潦,且多虎患,不如随我去寒舍暂作休歇,翌日早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