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海尔 (第2/3页)
60产品设计上要比历史同期更成熟一些。但是从主要性能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也就是说新舟60那空中拖拉机的噪音问题,也并不会因为是胡文海乘坐的商务机而有所不同。虽然增加了足够多的隔音设计,但他这一路上耳朵也没有太好过。好在帝都到青岛不远,忍一忍也就过来了。
即使如此,胡文海还是硬着头皮宣布,以后他的专属商务机就是这架新舟60了。没办法,自己投资造的飞机,哭着也要坐下去了。
别看胡文海表现的多么不堪似的,但实际上新舟60在市场上倒不是真卖不出去。因为价格便宜又不用花外汇,西北西南的一些小航空公司也愿意从西飞租赁新舟60跑支线,而且国开行对新舟60的租赁提供扶持性贷款,这里面有不小的利润空间。
除此之外,新舟60在非洲也拿到了几个订单。虽然订单需要贷款,不过都是老客户了,总归还是能赚回本钱的。而且新舟60是军机的底子,皮实耐操的特点也很合黑非洲的需求。
新舟60的开发上,西飞也没有赚到多少超额利润。但他们在整机制造上尝到了甜头,对商飞的MD-82国产化倒是上心了不少,那边进度又加快了一些,也算是好事了。
飞机方面的发展结果喜人,但距离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远了一些。倒是青岛这里如果能谈妥,才算是暂时有打个翻身仗的希望。
见到胡文海从飞机上下来,青岛的领导们簇拥着一个人浩浩荡荡的走了过来。
“胡总,许久不见了。”
“我最近可是经常能见到张大哥,报纸杂志上到处都是你啊!”
“哈哈,胡总就别开我玩笑了。”
胡文海和张锐民交情多少还是有些的,当年一起怼机工委时候俩人就站在一条线上,这些年也没有落下交往。新科培养起来的很多上游供应商与关联企业,实际上也是海尔的供应商和合作企业,双方可以说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
胡文海之前虽然很长时间不在国内,但确实隔三差五就能听到关于张锐民的消息。海尔凭借质量优势,在八十年代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就树立了家喻户晓级别的口碑,为接下来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尔和张锐民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经济类的报纸杂志上,仿佛成了中国产品的一面旗帜。海尔冰箱和海尔集团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甚至出现在了国外商学院的教材上面。海尔在商业上的成功,成了中国企业管理和改革的参照和标杆,胡文海在哈萨克斯坦还真没少在国内运来的报纸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
“我来给胡总介绍一下,这是我们青岛的各位领导……”
胡文海这几年深居简出,极难在公开场合露面,甚至有些报纸都喊出了新科属于八十年代的口号,堂而皇之的讨论新科是为什么会“衰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