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渴望

第八百四十五章 渴望 (第2/3页)

动是历史大势,早晚有一天国际车企要求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走出去的。

当然,要实现这些“野望”,胡文海首先要走好这第一步,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整合。

而万向,就是他选中的整合中心。

卢定威和胡文海不谋而合,日韩汽车的产业模式有其特殊性,更适合小国寡民。美国汽车产业终究难免昨日黄花,英法德汽车以零部件为主的模式则长青了上百年,说明这个思路肯定有可取之处。

与胡文海只有一个思路不同,卢定威显然是专门研究过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当方向性明确之后,很快就当场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

“想要发展产业,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集中生产,达成经济规模。而选择扶持的企业,不能光看其硬件条件,甚至人才条件也不是有效的标准,而是应该看他们的转化率。我们在七五期间确实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也确实实现了很多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有些企业还有大量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看起来似乎技术实力很强大。”

“但是有多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了对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呢?八五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扩大,有多少是来自新产品研发,又有多少是单纯的扩大产能带来的?我们要挑选扶持的零部件企业,就不能光看这些企业的硬件技术指标,其中能够研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无疑是更有价值的。”

“像冲压件,我知道有一个之前在做电冰箱的企业。虽然这家公司没有汽车零部件生产的经历,但他们却是中国第一个生产出镁铝曲板的厂家。虽然这家公司的技术实力没有那么强大,只是一家私营企业。但老板敢想敢做,千万身家还能放下身段去上学,是个一心扑在技术上的人……”

“哦?”胡文海目光有些闪烁,试探的问道:“这人名字是不是叫宋维扬?家里开罐头厂的?”

卢定威明显一愣,下意识的摇了摇头:“不,他叫李书福,家里就是普通的农民。”

“啊?哦哦,是李书福啊!”

胡文海倒是松了口气,笑道:“这人我听说过,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企业家。”

李书福人家八十年代就靠着生产电冰箱抓住了第一桶金,八十年代末身价足有上千万。可即使如此,他竟然还是将自己的企业干脆捐给了当地政府,然后自己孤身一人去了深土川求学。然后九十年代重新创业,从造摩托车起步,各种迂回神操作硬是拿到了生产汽车的拍照。

要说传奇性,李书福的人生经历大概也能写一本《不重生的野性时代》了。

“是的,李书福确实很让人佩服。”卢定威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我父亲在评说浙商群体的时候对他也非常看重,我这才专门了解过他。”

“那我也说一个人,保定有一个长城汽车厂,去年刚刚上任了一个厂长,名叫魏建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