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900章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2/3页)

都一模一样。赵无恤已任命计然从邺城令升任“治粟内史”,属官有太仓、籍田、农丞、平准、均输等,一如其名,管的是经济的重中之重农业。

经济部门还有“少府”,交给了精通数学的计侨,掌工商,以及钱谷金帛诸货币铸造,收入归入赵无恤私人小金库里,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计然身为治粟内史,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赵氏领地广阔,他也能将生平所学所悟一一施展出来。

“所以,粮价不宜高过九十钱,收购价也不可低于二十钱,如此对农民和商贾都有利。但这粮价要如何调节呢?商贾货殖粮食,自有一套自己内在的规律,所以价格随市肆供需而波动。”

“臣的建议是,在适当的时候采购粮食(籴dí),再在合适的时机抛售出去(粜tiào)。如此一来,无论丰年灾年,粮价都能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农商两利。此乃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算真的遇上饥馑水旱,粮价也不会飞涨,市肆物价能够稳定,民众也不会惊慌离散,逃往外国。”

赵无恤听得点头不已,不过这东西,总感觉前世上历史课时曾听过似的。

想了好一会,他终于一拍脑袋。

这不就是魏国李悝改革里的“平籴法”么!

……

不过赵无恤回忆之后,发现计然的重点是通过抛售粮食让农商两利,称之为“平粜法”倒是更合适些。

平粜、平籴,各自出自计然和李悝,两种相隔百年的观点,整体思想是一致的,翻译成现代的语言,那就是:国家用建立一定的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调节基金的办法,去干预全国的粮食市场,在市场上适时吞吐粮食,以平抑粮价,保护和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于是赵无恤轻咳一声,补充道:“先生此言有理,要我看来,不如就此契机制定一项制度,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让官府收购多余的粮食,防止商贾压低粮价;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官府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防止商贾哄抬物价,造成恐慌……”

这就是“平籴法”的内容了,赵无恤现学现卖,让计然颇为惊异。

细细想来,平价售出,的确比按照市场价格波动被动调节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更能显示官府的铁腕,表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不过此法比起计然的“平粜”而言,对商贾就没那么友好了,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

就计然内心而言,他对农业这边更看重些,这也是下意识将商贾称之为“末”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商业不重要,只是在灾异将至,两相取舍时,必然是先保农业。何况他作为治粟长史,搞好农事才是他的本职……

于是计然应诺,下去以后将按照赵无恤的建议,对此法进行修改增补,争取在秋收后落实下去,用今年丰年的积蓄,应对明年可能到来的灾荒。

他心中也不由感慨:这位主君领悟能力竟如此之强,真是令人又惊又喜,因为一般的国君卿大夫,关心的只是今年能收多少担粮食,能不能增加赋税多收一点。要么就是逼迫治下民众打猎、伐木、捕鱼去售卖好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