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节 商品定位 (第2/3页)
台办实现两岸统一一样扯淡……
“没错,偶像。在我看来,靠着偶像拯救这片市场,就是最好的办法。”
和RIAA谈完之后,杜立鼎知道,自己得在国内的数字专辑市场做出来点什么给他们看看。于是乎这段时间,杜立鼎一直都在想,到底如何才能把数字专辑卖出去。而他和霍翔说的,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想法,只不过稍微有些歪门邪道罢了。
“我准备去专业的音乐学院,找长得好看的挑几个出来培养成偶像。我们打造好他们的形象,使得他们有了粉丝,粉丝肯定愿意花钱买他们的数字专辑——销售数字专辑的第一步,就从这里开始。”
该如何才能销售数字专辑?这个问题杜立鼎也想了很久,在他看来,这其实是一个产品定位的问题。
中国不是没有好音乐:长久以来,中国的音乐模式跟美国相类似,靠着出色的科班院校的存在,中国有着大量的专业实力极强的歌手,音乐家,演唱家,在音乐制作方面,中国其实不缺人才。
但是艺人实力再强,没有出路也是白费:美国的艺人能够靠着音乐产业赚钱,中国的歌手却赚不到钱,这就有些尴尬了。再强大的专业能力也得吃饭,没有成熟的市场,专业能力再强也是白费。而想要发展产业,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赚钱。
而音乐市场没钱可赚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盗版横行,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民众确实没有花钱买音乐的习惯。长久以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听歌不花钱。现在想要收费,就等于是让人把原本免费的东西变成收费的东西——不止是音乐,任何东西想要这样的改变都不容易。
如何才能让人接受这个改变就是关键。靠政府的强制力也许可以,但是手段太粗暴。靠不停的洗脑宣传?只怕很多人就算是嘴上说着保护版权,私下里还是会去继续听盗版。想要改变这一切,在杜立鼎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偶像经济。
顶级的好歌,不一定有人愿意掏钱买着听。但是偶像写的歌,肯定有人愿意掏钱买着听。当一种商品可以花钱也可以不花钱也可以得到时,想要让人掏钱,就不能再指望理性消费,与其把它定位为一种消费品,不如说是一种奢侈品。
事情说起来就是这么尴尬:有阅历的,喜欢听好音乐的,往往都比较理性,有不花钱的音乐听时,不愿意为了音乐掏钱;而那些没什么鉴赏能力,为了追星而听歌的,反而更加愿意不顾一切的掏钱买票,为此不惜一切。这就像是一个包包,当人们把它定义为日用品的时候,自然是怎么便宜怎么买。可是对于一部分女孩来说,爱马仕哪怕再丑,再贵,她们也会趋之若鹜。
因为她们买的压根不是日用品。
只有不计成本,把专辑当做奢侈品买的粉丝,才会对不要钱的免费音乐不屑一顾,只盯着收费专辑买。这样的人是最好培养的第一批用户。
“现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死盯着偶像买专辑的粉丝。培养出来一大批偶像,衍生一大批粉丝。这些粉丝们将会是现阶段卖数字专辑的对象,而且如果操作的好的话,说不定可以能够有些粉丝,愿意一个人就买下来几千份也说不定,数字专辑这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