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四章 弹劾

第九百二十四章 弹劾 (第2/3页)

一时饭毕,自有宫人收拾残席,赵昉犹豫了一会,还是问道:“母后,那民伕之事,最后要如何做才好?若是最后还是不够人,却要紧着哪一处?”

杨太后又如何知道,只是儿子问起来,她却是不得不道:“此事且待中书商议,只是范相公所言不虚,京畿事关百万军民,却是马虎不得,若是当真不足,怕是要先紧着汴渠水利之事。”

“那遭了襄州地动的百姓,又怎么办?”

赵昉眉毛皱着,一张才长出一点颊肉的脸上,满是忧心。

他饿过肚子,知道饿肚子的难受,也生过病,其时因无人肯去延请大夫,硬生生自己扛了数日,侥幸命大活了过来,其中痛苦,再不想经历一回。

方才在殿上,赵昉听得黄昭亮说襄州事,虽是只提了几句,可他不禁就想起自己从前的经历,十分上心,是以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杨太后也为难得很,只好问道:“那依四哥来说,如何是好?”

赵昉做了这数十天的便宜儿子,对着这个名义上的母后,已经稍微放松了几分,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小心,便道:“听范参政说,今次乃是因为民伕不足,便是汴渠水事上头,人力也连半数都不够,既如此,倒是黄相公所说有几分道理——为何不抽一部分汴渠的人,先去往襄州援救?”

同杨太后并不相同,虽是知道范尧臣乃是自己能成为天子的推手,可赵昉对其人,却并没有与自己“母后”一样的信重。

在他看来,恩情自然要念,可一是一,二是二,可以封赏,可以褒奖,然而却不能因得此事,在遇得政事时,对范尧臣有所偏倚。

杨太后缓缓地点了点头,道:“四哥说的,也有道理。”

又道:“且等中书给复罢。”

复又问起儿子的功课来。

赵昉的学问并不差,却也不好,约莫是中等偏上,杨太后考了几句,简直喜不自禁,夸了有夸,仿佛自己见得什么数千年一遇的天才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