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章)万炮齐鸣(节日快乐)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章)万炮齐鸣(节日快乐) (第2/3页)

时候卜式赵过给高分的,他们就直接给了超低分。

原因也很简单。

如果上面有一件事情交代下来,你连写一个公文跟民众和属下把这件事情表达清楚的能力都没有,需要三天一大会一天一小会反复去交代这个事情。

那让你为官,那不是耽搁事儿么。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复开十个会才能做,那一年做一千件事儿,整个衙门的人岂不是不用回家了?

真当蜡烛,燃烧自己是吧?

把蜡烛都燃烧完了,让大汉官场留下一堆棒槌?

卜式赵过他们也觉得张汤司马相如说的有道理。

但有时候,张汤司马相如给了高分,赵过卜式也会给低分坚决打击。

原因也很简单,有些人对科学的认知属于一知半解靠猜测。

张汤司马相如不那么熟悉,所以自己也看不出来这些考生再瞎扯淡,所以就给高分了。

被赵过他们看出来后,坚决给低分。

而大部分时候,九个人的意见差别不大。

毕竟那种没本事却能考糊弄糊弄进前一千名的人……你还别说,他们都是些人才,虽然不能让他们考上进士,但可以挂个名让他们去有些特殊部门去。

最终,审阅结果送到了刘彻手中。

刘彻此时正在和李蔡说这个事情呢:“这一次,参加科考的人中,勋贵子弟只占据百分之三,百官子弟只占据百分之八,合起来才百分之十一,而将士子弟,高达百分之四十五。”

“你觉得这次的第一名,会不会是一个良家子?”

李蔡就是良家子将士出生,自然是对他们有好感的:“按比例看臣觉得很有可能,臣也这么希望。但是具体落实到事情上,那就纯看运气了。”

刘彻点头:“确实。”

王内侍端着盘子:“陛下,结果出来了!”

按照一开始定好的规矩,结果出来了由刘彻亲自审阅,亲自审阅后再放榜。

所以现在结果就写在榜上,但不一定放出去。

这毕竟是第一次科考,刘彻很激动,抓过了榜单,拉开看了起来。

这一次,刘彻要选八十八人。

不是只留八十八个人当官,而是前一千全部留下当官,但是大部分要发往地方上。

甚至包括去其他侯国封国做商税收税官。

但要选出八十八人重点培养。

所以,榜一拉开,就是第八十八。

“贝伯,丹徒县人?”

王内侍急忙翻开了本本:“这个贝伯,年龄三十六岁,三年前在丹徒为小吏,后来陛下不是邀请天下年轻才俊都来观礼围猎吗?”

“那个时候贝伯是跟随会稽郡太守的儿子来的长安,来到长安后,就干脆不回去了,而是找到了工作,在牧场做送奶工。”

“送奶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了,把奶送到订奶的客户家里时,天斗还没亮呢,所以贝伯就报名开始学新学。”

“他读完小学后开始自学,同时在平阳县运输公司做账房。”

“大概是三个月前,他离开了平阳县运输公司,而成为了平阳侯国丞役,以这个名义报考,被平阳侯选送。”

刘彻恍然大悟。

这应该是个很好学的人,在他工作的地方所有人都知道他对于新学样样精通,于是在科考消息传出来后,曹襄这个家伙为了拉高自己推选的人的成绩,就请这个贝伯加入了平阳侯府然后以推举生的身份产考。

所以虽然是侯爵推荐的,其实却算是小企业中诞生的读书种子。

可惜年纪太大了。

这要是搁在五年前,这个年纪再上个几年班就得嗝屁了。

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也不好说。

刘彻点了点头,继续看。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刘彻看的很认真,不是怕有人从中作梗作弊,而是真的想要了解所有人的来历。

很快刘彻发现,正统的上过学的人,数量远比自学的人多。

越是读书时间长的,写作能力越强。

从老儒生转化来的新学生,引经据典特别厉害,文章加分加的多。

而在一线工作过的人,对于新学的科学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虽然这些参考的人肯定人人都看过所有期的科学报,但一线工作过的人能完全看懂且记下,甚至可能实际验证操作过,所以普遍在这方面偏强。

整个名单不出刘彻预料,良家子的子嗣占据了四十七个名额,这可是一半以上了!

原因也简单,新学一开始就是从军队中开始的,最开始第一批学习的除了将士,就是一些年纪大的将士的子女。

而最终八十八人名单中,有十八个年轻的将士,还有二十九个将士子弟。

其中,虽然有勋贵子弟,但是目前正在军中任职的勋贵子弟才有人考上,而那些没有任职的勋贵子弟,那是一个都没考上。

那么多参加考试的,一个都没有考上的。

百官子弟也有,一共只有八个,按比例看,和他们参考比例差不多大。

如果从地区看的话,长安咸阳三辅这一块的人,占据了二十三个。

如果再长安久居两年半以上就算的话,这个人数将会高达六十五。

除了长安,成都有十八个人考上。

再然后就是齐郡鲁国合起来有十七个,惜败。

简单来说,参与新商改越深入的,中的人越多。

其中如果按照公司来计算,和同关煤矿有关的,有十三人!和铁路相关的有九人!

和建筑行业有关的有八人。

和运输行业有关的有十四个人,比同关煤矿还多!

没有任何职业,就是全心全意学习,然后备考的,一共有三个人。

其中一个是洛阳富户,五年前移居长安,结果家里长辈去世,不知道该做什么生意,就干脆什么都不做,免得把钱败光了。

结果无所事事所以关心新学,在学习中找到了同伴,最终居然一举考上进士。

还有两个,一个是长安新城拆迁富,一个是灞陵旁边的农户,算半个拆迁富。

这个分布和霍海猜测的一样,和百官勋贵猜测的完全不一样。

刘彻闭上眼睛开始思索义妁的话。

义妁说她做各种测试时,调查过新学学生的成绩。

义妁发现,如果以贵族非贵族来划分群体,双方在长期学习新学后,知识水平和表现出来的智力,是一样的!

贵族,根本没有比任何人强一丁点。

也就是说,只要是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人数占据绝对劣势的贵族,根本不可能和普通人竞争。

如果科举一直这么持续下去,也许几十年后,会出现朝堂上一个贵族官员都没有的情况。

刘彻这才感觉霍海答应给贵族们的保底是有道理的。

刘彻最终,把目光望向了头名。

刘彻不喜欢庸才,只喜欢最天才的人,刘彻喜欢把一切的宠爱好处全都给最好的那个人。

虽然现在还没有殿试,选出来的不是状元而是会元。

但是能在这个考试考第一,那可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

刘彻看完他的身份后,更是确定这是个天才!

倘若是个百官子弟考第一,那不稀奇,毕竟耳濡目染,对政策十分了解。

但这个第一,是个煤矿工人!

“居元,同关人,同关煤矿矿工。”

就算再多看几次,刘彻都觉得神奇。

第一,居然是个平民,居然是个同关人,是个矿工?!

刘彻伸手接过了王内侍手中的本本,自己看了起来。

一边看一边问:“这个姓居的考生,你那天去看,有没有看到长什么样?”

王内侍小心提醒:“他不姓居,他名字叫做居元,没有姓氏。”

刘彻愕然抬头。

中状元的居然是一个无姓之人!!!

王内侍:“第二页有写,居元,家里祖祖辈辈没有房子住,一直住在同关一座山上的山洞里。”

“他爹这一代第一次修了一间泥巴房屋,搬到了山下住,而本地读过书的取名先生就给他取名为居元,意思就是他是他们家‘居住房屋的第一代人’。”

刘彻翻页,果然,第二页有写。

元就是第一个、第一名、起点、初始的意思。

因为是会元,所以居元的资料特别多,刘彻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刘彻来了兴趣。

这个居元,还是个道德标兵。

远近闻名,连李蔡和大将军都认识。

刘彻抬头一看,李蔡根本不说话。

难怪不说话,原来他之前就认识居元,知道居元夺魁之后,不敢多说一句,害怕说不清楚。

在这个资料上,都把居元写成道德圣人了,简直是个志诚君子,居然感化了李记卫伉两个臭名昭著的勋贵子弟。

甚至居元身上还有很多能当做励志故事教育小学生的故事。

比如什么用沙练字。

比如他赚钱了想要给母亲买房子,却被母亲棍棒教育让他要奋发向上,先紧着学习。

这些写出来都不像是真的。

刘彻是习惯了摆拍新闻的人,看到这种简介后,自己都感觉假,这像是安排出来的。

能够安排这种简历的人,有多厉害?

刘彻抬头:“第一第二阅卷组所有人禁止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