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东汉衰败(东汉篇完) (第1/3页)
备注:大大们注意,这章还在写东汉,不过也就在这章结束!
始皇这下真有些绷不住了,章德窦皇后让他想起了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人,他娘赵姬!
要不是他技高一筹,说不定还真有可能被他娘和嫪毐联手弄死,但就算胜利,赵姬那些操作让他至今心有阴影:竟有娘为了奸夫,想把自己亲生儿子给弄死!
原本在经过赵姬之事,听闻过吕后称制后,始皇便对后宫和外戚干政十分警惕,现在更坚定了想法,一定要想办法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干政,不能让大秦今后的君王重演他和赵姬之故事,更不能让大秦也整出“六后临朝”之事。
李念继续讲道:“从西汉便和大汉开始敌对,到东汉时,匈奴虽存,却也不复强盛之时,如果他们能从西域诸国得到回补,也许还能恢复一些元气,可惜西域有班超。”
“那时的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窦宪请求出征匈奴,不是他濒临死境时突发奇想,而是当时的南匈奴正请求东汉出兵讨伐北匈奴,这是他能够抓到的救命稻草!”
“在窦宪主动请求下,东汉朝廷任命其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出征北匈奴。第二年,粮草军械等物筹备完毕,窦宪率军出发,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大战,大破敌军。”
“北匈奴单于逃走,窦宪率军追击北匈奴诸部,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牲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大量匈奴部族投降,前后多达二十余万人。”
“大胜之后,窦宪与副将耿秉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纪大汉威德,令班超之兄班固作铭,此便是‘勒石燕然’。”
李念颂了一遍《封燕然山铭》,听到其中的“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始皇三人心有唏嘘,冒顿也能算是和他们同一时代的人,可在这篇铭中已成古人。
但总觉得这“勒石燕然”之功和“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相比,还是差了点东西。
这其实是此功虽大,但打击的却不是最强盛时的匈奴,最重要的霍去病的功绩太过耀眼璀璨,以那般年纪取旷世之功,令人惊叹,也令人惋惜。
“北匈奴虽败,北匈奴单于却逃走,窦宪派人追寻他,企图将之招降。被窦宪击败后,北匈奴实力大损,北匈奴众人也知道他们已经不再是大汉对手。”
“在窦宪招降下,又有许多北匈奴人归降,北匈奴单于也派其弟弟右温禺疑王到洛阳向东汉进贡,并留侍汉和帝刘肇。”
“但窦宪认为北匈奴单于没有亲来洛阳,缺乏诚意,于是便奏请朝廷遣归右温禺鞮王,准备再次打北匈奴一顿。”
“北匈奴单于见东汉遣返他的弟弟,知晓大事不妙,又派车谐储王等人到居延塞见窦宪,请求向东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
“北匈奴单于这么做看似没问题,但他没想到东汉需要的不是表面臣服的北匈奴,而是彻底败服的北匈奴。”
“窦宪当时倒没想这么多,他在接见北匈奴单于派出的使者后,向东汉朝廷请示,朝廷同意北匈奴称臣臣服。”
“然而就在这时,南匈奴单于上书,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
要不说二鬼子更狠,南匈奴和北匈奴原本也是一家人,可在分裂后,对待曾经的同族之狠更在东汉之上,同族为敌比与外人为敌更可恨了属于是。
“东汉朝廷同意了南匈奴单于的建议,于是南匈奴单于率军大败北匈奴单于。但北匈奴单于又逃走了,不过这次,东汉也准备给北匈奴致命一击。”
“窦宪认为北匈奴势力微弱,想乘机将之彻底消灭,永元三年,东汉军于金微山大破北匈奴,斩首五千余级,北匈奴单于再度逃走,不知去向,但匈奴和东汉的战争到此仍未结束。”
这匈奴还真顽强,从秦时便已存在,和大汉从西汉打到了东汉,居然还没有被彻底覆灭,还能继续蹦跶。
始皇不禁又在心里感叹:冒顿,你死得好啊!
思及至此,始皇道:“匈奴自秦时已存,至东汉已有三百岁月,其存如此之久,似已跳出了那‘历史周期律’,是何原因?”
这个问题,李念还真没想到过,他想了想后,回道:“臣以为匈奴能存续如此之久,有如下原因:一者为匈奴非以耕种立国,因而不会如中原王朝一般严重宥于土地,其在粮食等物不足时,常会劫掠他国以获所需,而中原王朝常不会如此作为;”
这和大航海时代某些国家很像,都是在自家刨食不行,那就去抢别人的,说其等是强盗,没啥错。
“劫掠时,其等若能抢到足够所需,会缓解己身问题,若不能抢到,也能消耗去人口,还是能缓解己身问题。”
“匈奴人栖居环境和其风俗也是重要因素,匈奴人居于大漠草原,而草原到了冬日,常有低温风雪,可使老人妇孺毙命,匈奴人又崇尚狼、鹰,认为弱老者当死,青壮者当活,由此亦可减缓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