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李世民:太子要搞一国两政? (第1/3页)
按照正常的行政划分,高丽是要被切割成辽东道,平壤道两大块。
但李承乾上书的奏表里,却是把整个高丽,都划分成了辽东道。
在这方面,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了李承乾的野心了。
这是要把整个高丽,都独占归于自己麾下。
而李世民之所以会同意,首先是因为太子已经实际上掌控了这些地方。
全面扫荡所有高丽贵族,这样的狠事,是李世民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毕竟李家本身也是世家的一份子,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亦是联合世家。
中原的环境,也不存在说联合百姓扫荡世家这样的做法。
这就是皇帝与世家共治天下的来源。
可偏偏是李承乾这么做了。
这跟高丽贵族本来就站在大唐对立面有所关系,可寻常人哪里会想这么做,地方治理,不应该还是要靠贵族吗。
这样的行为,打破了千年以来,人们的认知。
李世民是有些心动的。
他忍受世家已久,皇帝的权力被分割,曾经不可一世的李世民,在对臣权方面妥协很多。
看到太子这般行事,心中暗爽。
尤其是五姓七望的动作,这使得李世民想要借太子之手,来对五姓七望形成彻底的压制。
在李世民的设想里,太子跟世家之间,应该是不分伯仲,两败俱伤,最后是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加强中央集权,最后惩戒太子一番,大唐皇帝的位置,还是让自己这个嫡长子来干。
这是多么完美的事情。
可偏偏,太子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计。
长安,太极宫后殿。
君臣议事。
房玄龄汇报着关于五姓七望的情况。
“太子于辽东道实行新政,该地方县城三分,增设州府都察院,司刑寺,依照六部制度,划分文武法三权。”
“三官之间,互不统帅,往上听神武宫太子教令。”
“按照太子的吩咐,县尉只听从最高刑部调令,县丞只听从大理寺调令,包括官员升迁事宜皆是如此。”
“县城之中,又增设数十官职,分管各项事务,对原本县令所管辖之事进行拆分。”
“由于大量官职新设,使得官员需求增大,如今新罗受太子所管辖,人员倍增,但凡前往辽东之学子,几乎九成皆可入仕途。”
说到这里,房玄龄微微一顿。
一句太子新政,让这个事情,变得上升到了政治博弈的层面。
一国两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太子野心,昭然若揭。
使得李世民不得不慎重对待了。
他是想让太子继承皇位,可想的是继承,不是让太子给夺走了。
太子这么做,有没有把他这个老子放在心里?
长孙无忌疑惑道:“太子增设如此之多的官员,岂非是每年俸禄都是个大数目,这般下去,如旧长久?”
官员俸禄可不是个小数,大唐官员七千余,对于朝廷也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了。
房玄龄闻言,看了眼魏征,而后道:“太子消减了六品往上官员的俸禄,尤其是田产赏赐,几乎尽皆消减,所有田产,尽归于神武宫,只是加大了米钱供给。”
“譬如县令原有之俸禄,几乎减半,然门房之俸禄,却又归于公廨支出。”
县令的门房,这就跟后世的秘书差不多,在此前,门房的俸禄开支,都是县令这边自己给的。
但是现在,太子不仅把门房包含在内,包括公廨的食堂厨子,都全部纳入公廨,不再由县令独自承担。
看似县令的俸禄被削减,实则县令只要管自己跟家人,其他的开支全部都算在了公廨上。
这么算下来,俸禄也不能说低了。
加上权力被分走后,真正要管辖的政务也大大减少,也没有之前那么累了。
简单来说,曾经的县令如果不贪,很难过上好日子。
当个清官,只能是两袖清风。
现在的县令不贪,却可以自给自足。
魏征的眉头皱了皱,又舒展开,又皱了皱。
褚遂良有些坐立不安之感,总觉得太子这块,有些针对他的意思。
李世民手持文书,认真的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