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拜月亭外望仪采

第52章 拜月亭外望仪采 (第2/3页)

欢心,取悦他们,从而实现祈愿,驱逐疾疫,消除旱涝,喜获丰收。”玖儿侧头过来,“哎,你可留神到柏婆婆髻间的五根发钗了?”

“当然,方才打照面的时候便忍不住多看了两眼,缓鬓倾髻的相接处,黄澄澄的,金光绚烂,衬得她气度雍容,仪态高雅,哦,莫不是什么乡民合力敬献的贵重首饰?”少姝也见机收敛,捏着嗓子叩问。

(缓鬓倾髻:是魏晋时期女性特有的发式,缓鬓,是一种宽大的鬓发造型,利用鬓发将耳朵遮住,可以修饰脸型;倾髻指的是将鬓发处理成缓鬓的同时,将假发做成的高髻戴在头上或斜侧的样式。高髻是发型的一个大类,对具体发式细节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否则人人都梳一样的发型,那多没意思。高髻被聪慧的魏晋女子制作成了不同样式,另外还可以配上“垂髾”,即梳完发髻后不处理发尾,任由其自然垂下,自东汉至魏晋,高髻与垂髾的搭配也一直受妇人喜爱。但文中柏婆婆这样枝叶繁茂的树神,梳个高髻是断断用不着假发的了。)

玖儿脸上浮现一丝耐人寻味的浅笑:“你也已经知道,最早时,此地秦柏本有两株,某天人们发现‘走’了一株,于是请高人做法,在树身上钉入了几枚大钉子,大行祭拜祷告之仪,祈求她不要离开。”

“多疼啊。”少姝搂着身子,哆嗦了一下,“想走的留不住,想留的撵不走,何苦行此下策,难得她老人家雅量涵高远……”

(雅量:雅量是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称得上不失名士风流。)

“谁说不是呢。”这也是玖儿由衷钦佩,自叹弗如的地方,又道,“与树神的馈赠相比,人们如何感激也不为过,却永远无法理解她的广阔与坦荡,见证过无数代乡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柏婆婆心中,完全懂得大家无法忍受她也离开的深厚不舍,不然,以她的神力,那五根簪子又怎么好困住她?”

少姝垂首静思半晌,又抬起了头:“也许是这样的,不过,只要人们还思想着神,谈论着神,对神祇无止无尽的探寻,永不停歇的表达,保持天人之间的心有感应,才是最重要的。”

(天人感应:出自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人是效仿天的形象而产生的,人是天的副本,因此人与天是同类的,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所以,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相感相动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他提出此理论的本意,原是要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

饭菜依次端上来了,少姝怀着几分珍重的敬意,留神细尝,果觉异样鲜美,赞不绝口。

“刀工精细,鸡丝还能切成这样!”

“银条菜拌得爽口清润,不晓得用什么调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