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要造就造光刻工厂

第271章 要造就造光刻工厂 (第2/3页)

当然这需要多个机构共同配合研究。

短时间内,尚不具备进行量子无人机实验的条件。

毕竟届时肯定是要用在隐身无人轰炸机上。

强强联合嘛。

要是随便搞个小型无人机实验,那研究量子无人机还有什么意义。

其目的相当明确。

那就是增强无人机的作战能力。

徐源因为用不着全程参与,实验成功后肯定要返回燕京,毕竟稳态微聚束光刻工厂才是比较着急的项目。

……

因为位于燕京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早在赵翔团队完成稳态微聚束的验证,便已经开始建设。尽管要作为光刻工厂光源,在一些功能结构上进行了改造,但整个工期时间并没有延后多少。

经过和施工团队的沟通交流,十月前后便能初步交付。

能够让项目成员,先开展实验。

至于光刻工厂剩下的基础设施,则和实验同步进行,最大限度争取时间。

而这也多亏了,科学院方面下拨的经费充足,毕竟对于施工方来说,钱到位速度直接拉满。

转眼又是两个多月过去。

2017年10月9日。

周一。

长达八天的假期刚结束,但对于燕京科学城,光刻工厂项目的成员来说,从他们身上却看不到任何假期后遗症的表现。

有的只是满脸期待和兴奋。

今天对他们来说,绝对能称得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因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将在今天上午举行交付仪式。

这也就代表,他们终于可以正式开展实验。

能够进入到这个项目,走一条和海外完全不同的,光刻工厂建设道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肯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完成。让海外看看,什么才叫芯片制造技术断层领先。

但碍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迟迟未能建设完成,使得他们只得不断推导分析。

思索光刻工厂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尽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而无法亲自实际验证。

现在终于等到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交付的日子,想到马上就能展开实验,其心情可想而知。

甚至丝毫不夸张的讲。

要是在假期前交付,假期都没人愿意离开实验室。

院长白新周也出席了今天的交付仪式,在发表完讲话后,台下对又和徐源以及赵翔嘱咐起来,眼神中满是对他们的期待。

“接下来可就全靠你们了。”

“这次我们没有退路,无论如何都要解决高端芯片制造问题。”

徐源对光刻工厂,无疑是胸有成竹,面对院长的殷切期望,当即保证起来。

“放心吧院长。”

“高端芯片制造难题肯定能解决,咱们要造就造光刻工厂,也好让海外看看,真正的大国是怎么制造芯片的。”

“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这时赵翔也顺势接过话茬附和了句。

白新周虽心里仍有些觉得,光刻工厂太过脑洞大开,怎么看难度都应该比极紫外光刻机高,但处于对徐源和杨老的信任,还是对这座光刻工厂寄予了厚望。

“好啊。”

“有信心好啊。”

“那我可就拭目以待了。”

笑呵呵对两人回应了几句,然后才结束对话离开。

作为科学院现任院长,白新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肯定不止光刻工厂这一项,自然不可能长时间待在这里。

徐源很清楚这点,倒也没挽留什么。

再说接下来压力都到了身上,肯定要把精力都用在正事上。

下午。

交付仪式结束。

科学城光刻工厂会议室内,几十位主要研发人员,聚集在这里参加首次会议。

并且在场人中大多数都是教授。

本来国内光源领域人才,数量便比较有限。

加上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其他进行光刻机研究的机构,早就吸纳了一部分,再想找到有实力的项目成员并不容易。

甚至连原本参与稳态微聚束验证的人员,都已经没办法凑够。

在这种情况下,刚开始赵翔还很担心。

害怕会影响到项目进度。

毕竟光刻工厂是个工程量很大的项目,还需要尽可能缩短研发周期,单靠他们两人可玩不转。需要足够多的相关领域人才参与,共同推动光刻工厂的建立。

但当大家得知是要跟着徐源后,顿时表现的非常乐意。

就连很多留在海外的科研人员,都主动回国帮忙,希望能度过这场困境。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项目成员很快凑够。

顺利通过第一关。

“今天我想大家都很高兴,因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正式交付,我们终于打响了对光刻工厂的战斗。”

“坐在这里的,相信都是认可稳态微聚束。”

“坚信光刻工厂可以实现。”

“而我要说的是……”

“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用不了多长时间,咱们的光刻工厂就会让全世界震撼。”

会议室讲台上,徐源站起身同大家说着激励的话。

很快便将大家的情绪带动起来。

众人仿佛已经能看到,光刻工厂正式向全球亮相的场景。

如果是别人说这话,或许会被认为在画饼,但面对徐源却没人有这种想法。因为大家都知道,凡是徐源说的话,就没有不实现的。

接下来。

徐源感受到氛围差不多,便话锋一转讲起正事。

给大家安排后续的研究工作。

借助稳态微聚束理念,能够获得各种波长的光源,可用于不同规格芯片的生产制造。甚至可以同时生产几种规格的芯片,相比单一的光刻机,毫无疑问能称得上是光刻工厂。

不过想建立稳定的输出光源,还需要不断进行实验,对面临的技术问题着手解决。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事情。

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徐源早就对每位成员的履历进行了了解,很清楚他们所擅长的地方。

所以安排任务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最大限度把工作给做好。

尽管这是他们首次进行具体实验,但先前共同研究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