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九章 朱靖坤的建议和朱简烜的决定 (第2/3页)
多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朱靖坤提出了这个方向,但是他自己却不建议这么做。
朱靖坤认为,女人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体力相关的能力明显弱于男性,智力相关的能力面对男性也没有优势。
特别是根据朱靖坤在江南做的调研,发现女性理性分析与群体协作能力弱于男性,容易发生内部争端。
关键是,现有的礼法制度是建立在女性不参与普遍的社会治理,不参与社会劳动的基础上的。
现在引入他们参与社会治理,引入他们普遍参与社会劳动,会颠覆现有的社会伦理常识,可能引发社稷动荡。
与此同时,大明目前也确实并不缺乏劳动力。
与其将体力相对较弱的女人引入劳动中,不如让她们按照传统生养更多的壮劳力。
引入女性普遍参加社会劳动,收益不大,问题很多,得不偿失,除非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否则不需要那样做。
最后,朱靖坤又具体到女子科举当官的事情上发表了意见。
可以设立官方的专门的女子学校,传授传统观念上应该由女子掌握的知识。
相夫教子、女红刺绣、仪态礼仪等等,当合格的家庭主妇。
高级学校可以适当加入基本的自然知识类课程,但应该避免涉及政治类知识。
针对女子的科举,应该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小学对应县试、中学对应府试、大学对应岁试。
大学毕业通过结业考试,授予“女生员”功名,与传统的普通男性考取的生员做出区分。
她们可以进入衙门任职,但只能担任朝廷组织的,专门负责女性相关工作的职务。
比如说女子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以及各种专门面向女子的服务设施的管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女校体系,为宗室和勋贵筛选可是的妻妾人选。
朱靖坤不建议让女子直接参与正常的传统形式的科举。
同时朱靖坤还认为,只要稍微解决劳动力分配的的问题,朝廷就算是直接禁止女性科举,或者是直接禁止工厂使用女工,应该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朱简烜看完报告之后,心中对这个儿子的评价很不错。
虽然仍然带着典型的偏见和局限性,但也已经做了足够深入的分析,已经抓到了问题和现象的内在根源。
女性的劳动参与程度,决定了女性的真实社会地位。
这个社会地位类似于一种砝码,在社会这个天平上能够展现出来的重量,而不是她们表面上的社会阶层高度。
同时生物层面的现状决定了,女性在体力上天然弱于男性。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参与劳动的比例,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女性自主的,而是劳动力与劳动对象的比例决定的。
若总人口较低,总劳动力数量较少,土地和工作岗位较多,需要尽可能增加劳动力的时候,女性就会被引入劳动力范畴。
两次世界大战大量男性参军阵亡,同时战争对物资生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也直接导致了两次女性劳动热潮。
女性有了经济基础,女性平权运动也高涨起来,也反过来再次引导更多女性参与到劳动中。
若是总人口较多,总劳动力较多,劳动对象也就是土地或者工作岗位减少的时候,女性就有可能被赶出劳动力市场。
再结合实际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个赶出去的过程会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朱靖坤举的例子,宋代之后神洲的女性逐步被赶出农业市场,只能从事一些最为简单的家庭手工业。
还搞出了各种礼法限制,宋代出现了缠足风潮。
不过清代前期及以前,缠足相当于穿小鞋,幼时用布条勒紧脚掌,控制脚的生长。
宋朝和明代前期单纯收窄,明代中后期开始整体控制大小。
这样成年之后就可以放脚,当然不如正常脚掌的人灵活,相当于成年人的身体配小孩的脚,但也勉强能够跑跳。
只不过这种缠法很容易失败,因为单纯布条没有刚性限制。
崇祯皇帝的后宫嫔妃里面,就有缠足的成功的,也有不缠足的和失败的,缠足也能骑马跑步,且进宫都要放脚。
清代中期人口暴涨后出现了折骨缠。
幼时直接脚骨折断之后缠住,彻底杜绝生长的可能性,也彻底失去了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