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 潜入夜

667 潜入夜 (第2/3页)

表面上说的是来查偷税和贪墨,实际上是海棠奉雍正的命令带弘晖来看看国内到底是什么样子!海棠在收麦子前发现了很多问题,和雍正聊过之后,哪怕如雍正这样发现问题撸袖子就上的性格,看到这千头万绪的问题也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脸。

先不说日益变化的贫富,从吏治方面讲,江南这里一直是顽疾。

眼下的国家有五个经济中心,分别是西南的四川,以川康滇黔的为范围。接着是西北一青海中心,辐射青藏甘蒙和两疆。随后是以陕西和两湖为主的中部,这里汇聚着辐射到黄河南北。接着是广州,剩下的就是江浙一带的江南地区。

江南这里是最跳脱,最令雍正生气的地方。这里的百姓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他以为广州那里因为远离京城,又有长时间反清复明势力盘踞,是最难治理的地方,事实恰恰相反,广州虽远,但是心向朝廷。人家是兢兢业业做生意,勤勤恳恳造福乡里,老老实实缴纳税款,认认真真过一生。

两广有钱,但是从不插手朝堂的事情,江南的富商兜里刚有两个糟钱,就开始插手朝廷的事情,和当地官员沆瀣一气,瞒上欺下。是雍正嘴里最为富不仁的地方。

这话弘晖和海棠都认。

海棠讨厌这里的人是因为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尖锐的劳资冲突,这里也有最团结的行会。每次爆发冲突,凡是核查都是店主东家欺负伙计,从没听说过有伙计联手欺负东家的!每次闹大都是官府站在东家的立场镇压伙计,导致整个行会冲出来抗争,严重的时候会引发百业罢市展示对受压迫者的支持。

而弘晖讨厌这里是因为这里有着让他最恶心的行业:青楼楚馆。

他们从各地买漂亮女孩,把这些女孩养大待价而沽,好的送去巴结权贵,中间的挂牌卖艺,下等的就逼着卖身。

一说起江南的“清倌人”海棠和弘晖生理性恶心!都跟吃了二斤死苍蝇一样,那模样想吐!

海棠想吐是因为女性的遭遇让她生理性厌恶痉挛想吐,弘晖想吐是因为他没法理解江南文人的恶心爱好!

以前有人巴结他,席间说是送他礼物,他以为是珠宝玉石这一类,没想到是个女人!这群人玩的特别花,还谓之风雅,就是把这女人的弓鞋脱下来当酒杯,当他看到把酒倒进鞋里递过来的时候是真的吐了。这群人被他处理完之后,侍卫说在江南是真有这样的风流事,江南那帮老色批们甚至折腾出睡鞋来,对小脚有异乎寻常的爱好。

从此后弘晖对赴宴有了心理阴影,这就是他热衷于宗室宴席的缘故,别的宴请他吃不下。在宗室内的宴席上听亲戚们说几句酸话罢了,比起外面那些人,会说酸话会摆脸色的亲戚简直太可爱了。

关于这些海棠和弘晖聊过,她觉得买卖人和裹小脚都是糟粕,然而这些事儿都是很难推翻。

弘晖也承认,有些东西如果要改掉,无疑是动摇国本的。

买卖人背后牵扯到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庞

大的奴仆人群。()

有些人不觉得当奴才就是伤自尊-->>

,甚至以给权贵为奴为荣。高门大户的奴仆比那些小户寒门日子都过得舒服,如果强令所有的家养奴才从主家离开,会有很多人寻死觅活,也会有很多人立即饿死。蓄奴这件事不分满汉,汉人家里的家生奴才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奴才不愿意离开主家,而主家更不会放弃奴才。

∟则美提醒您《成为雍正妹妹之后》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如果让八旗解除主仆这层关系,那么满清的半奴隶半封建制度极速动摇,这对满人来说无疑是倒反天罡,就真的动摇国本。

和禁止蓄奴这么一比,裹小脚似乎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弘晖打算就此不管,他有了完整的计划,打算从第一步开始,禁止买卖人,禁止把任何百姓变为奴才,同时禁止新的奴籍录入,禁止一切以收养,童养媳等名义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

没有新的奴才,家生子生的孩子一律登记为良民,和他们的主家不再有关系,如果日后在主家接着做工,是雇佣关系而非是主仆关系,他们有随时离开的自由,以此办法在五十年内废除奴籍。

而裹小脚同样会同步废除。自某年某月宣布禁止裹脚后。想裹,那就重罚,每年罚,罚完婆家罚夫家,如果裹脚的女人死了,按照一个女人五十年寿命计算,截止这个女性的死亡日期,未曾出嫁的娘家一口气交够剩下年限的罚款,已婚女人的娘家夫家要平摊剩下年限的罚款。如果这个女人平安到老,就是交不起罚款,把丈夫拉走服苦役,每年三个月!丈夫不在了或者干不了活儿,让儿子顶上去。如果瞒报,被发现后双倍重罚!

弘晖恶狠狠地说:“就不信罚不死他们!有人敢叽歪,我就问他们,裹小脚这件事是从开天辟地的时候开始的?还是孔圣人教你们这么做的?一统天下,统一的是思想还是疆域?如果是疆域,咱们早做到的,如果是思想,入关将近百年,咱们还没做到一统。”当然,这些只是计划,实施的时候还要反复论证。

所以最后弘晖说:“江南之恶,恶在文风浓厚!”

海棠同意他的说法,这里传承的都是糟粕,精华是少之又少!有骨气有仁心的那些人已经随着故国一起离开了,留下的都是些蝇营狗苟之辈,只想着如何欺负人。

两人把江南的富商文人和地主骂了一通,虽然嘴上爽了,眼下的事儿还是要做的。

就是把这一届的江南官员再筛查一遍,顺便把富商们也梳理一遍,总有些人要为自己的不知足付出代价!

这时候在苏州的某处衙门里,桌子上摆着三锭一两的印子,和一只指甲盖大小的小银锭。这都是上好的雪花银,干干净净,没有什么氧化后的黑灰,甚至因为抛光显得很亮。

这样的银子衙门里的人见过,那就是宝泉局铸造的国库库银,也是民间争抢的高纯度官银。银锭的底部有小字“宝泉足银一两”或者是“宝泉足银一钱”。

一个师爷摸着山羊胡说:“宝泉局铸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