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讽圣吴敬梓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

第360章 讽圣吴敬梓 (第1/3页)

清代吴敬梓的著名代表作《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每个人都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而范进中举便出自《儒林外史》这本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强烈讽刺意义的,里面讲述的故事道尽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

它入木三分的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部《儒林外史》,就像有人用一个勺子,剖开社会华美的包装,挖出里面最阴暗的血肉。

只有看过了《儒林外史》,才能知道吴敬梓的深刻。

吴敬梓把皇帝的新衣一把扯开,露出所谓盛世真正的模样。

圣人之言未必假,爱说圣人之言的人多半假。

科举未必不好,科举制下的众生多半不好。

道德未必虚伪,爱讲道德的人多半虚伪。

“他,写下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儒林外史》。”

“而他的一生,远比更传奇。”

“他,出身豪门世家,生来富贵。”

“却被亲戚背刺,又接连科考失败,尝尽人生百味。”

“康熙四十年,安徽第一豪门吴氏的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家人取《诗经》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一句,叫他吴敬梓,期望他对父母恭敬孝顺。”

“为了维护家族的体面,吴敬梓一出生就被过继给大伯吴霖起,自此也埋下了他困于家族的祸患。”

“吴敬梓的曾祖父那一代,出了四个进士。”

“他的祖父那一代,出了两个进士。”

“他的父亲吴霖起因为文章写得特别好,被皇帝看中。”

“在古代,中进士是非常难的。”

“当时,有一句诗用来形容吴家,他们家就是科举考试上面最耀眼的那颗星。”

“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长房长孙的吴敬梓,从小就被家族寄与了厚望。”

“他5岁进私塾,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但是,13岁时,他的生母去世了。”

“丧母后,他的个人志趣一度向杂书转移,继而也就此奠定了日后从事词赋创作的基础。”

“17岁时,他的生父去世了。”

“18岁时,他在当地参加考试,中了秀才。”

“当吴家所有人都看好吴敬梓要像他的祖父辈一样,接连中举,最后光宗耀祖的时候。”

“没想到,命运似乎对他蒙上了双眼,吴敬梓离仕途是越来越远。”

胡适: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儒林外史》。

年少时读到《儒林外史》的故事,不无挖苦,不无讽刺,不无嘲笑。

直到后来,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后。

读过全本书,才发现书中人物的无奈、心酸和悲凉,又何尝不是现实。

也许人在年轻时,很难有太深的感触和领悟。

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阅历,方能知晓其中的冷暖和心酸。

范进五十多岁时,还只是一个童生,家里贫困不堪,甚至连赶考的钱也借不到。

在出榜前,范进母亲已饿得两眼昏花。

不得已之下,让范进把家里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卖了,去买几升米煮粥。

后来范进中举后,众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白酒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一个人经历的起伏越大,越能看清世态真相。

周进在中举前,已经六十多岁了。

曾经周进勉强以教书糊口,后来被众人奚落排挤。

万般不得已之下,只好随做生意的舅子,到省城记账挣钱。

当周进中举后,县上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

不相识的,也作认识。

曾经瞧不起他的人,也亲自来上门贺喜。

唯有大喜大悲都经历过了,才能感受到世事的冷暖和变化。

或许,每一个成年人,曾有这样的体会。

当身处低谷时,周围充满冷漠和残酷。

哪怕穷到吃不起饭,没人愿意舍三分情义。

被逼到走投无路时,没人会给你一条路走。

可当人身在高处时,周围全是善心和好意。

毫无交集的人,可能与你攀亲结交。

曾经形同陌路的人,可能与你呼朋引伴。

年少时,世人不懂人情的反复和世态的炎凉。

如今明白,那不过是人性,不必去较真,更不必去在意。

看清是一种能力,看淡才是更大的智慧。

读《儒林外史》时,读的是官场,是科举,是秀才们的故事。

后来才发现,读的不过是眼皮子底下的人和事。

《儒林外史》这本书的精华,不过是六个字,人心,人情,人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