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唐代诗人李益

第514章 唐代诗人李益 (第2/3页)

唐兴元元年,幽州卢龙军度使朱滔任命李益为卢龙军观察支使,他未赴任。

大约兴元元年底或贞元元年,李益第三次从戎,跟随廊坊节度使唐朝臣的军队。

贞元二年七月,唐朝臣调为单于大都护、担任振武绥银节度使,由论惟明继任鄜坊节度使。

李益没有跟随唐朝臣同往振武,他作有《送柳判官赴振武》《送客归振武》等诗。

为他人送行,自己留在了论惟明的幕府,继续任掌书记一职。

在论惟明的幕府,李益结识了柳宗元的叔父柳缜。

贞元三年十一月,论惟明死在任职期间,李益结束了这次从军,返回洛阳家居。

贞元四年,应邠宁节度使张献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书记。

在邠宁期间,李益与著名诗人孟郊、李观、柳宗元等人都有过交游。

他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有《上黄堆烽》《邠宁春日》《赴邠宁留别》等。

在这一年,任职左补阙的卢景亮请李益辑录他所作的从军诗以求观赏。

于是李益从自己以前的诗作当中辑录了五十首赠给了卢景亮,并写了一篇序言一《从军诗序》。

李益离开邠宁,结束他的第五次从军。

贞元十一年,李益和第一任卢氏夫人结婚。

婚后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于贞元十二年春客居扬州。

在这期间,结识了青年诗人刘禹锡,他们诗酒唱和,相交甚欢。

两次漫游生活扩大了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创作出大量诗歌,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扬州送客》《汴河曲》等诗篇。

约在贞元十七年,李益从洛阳出发,向北行走。

他先到了河东,之后又去了河北,这一路走来,他创作了《石楼山见月》《北至太原》等诗歌。

后来他到了幽州,节度使刘济留他在幕府,并征辟他为从事,后又进为营田副使,这是李益生平第六次从军,也是最后一次。

刘济十分看重李益的才华,这使他倍加感激,加上多年来的漂泊流浪,他感愤地写下了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的诗句。

约在贞元十五年,李益离开了刘济幕府,结束了从建中元年以来近二十年的戎马军旅生活。

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元年,李益入朝任都官郎中。

元和三年,李益和杨於陵、韦贯之等人一同担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考官,应试及第的牛僧孺、李宗闵等指切时弊,触犯了权贵。

宰相李吉甫借此排挤异已,杨於陵、韦贯之等人均遭贬谪,牛僧孺等人也被排斥。

李益尽管也主持正义,但由于他的态度没有杨、韦等人坚决,所以,并未遭受贬谪。

此时唐穆宗刚刚主政,却想效仿唐玄宗前往华清宫度假,李益、李绛等人均极力劝谏,穆宗不听,执意由复道前往华清宫。

事后,考功员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谏幸华清宫,应特予迁升,穆宗并未听从。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益担任礼部尚书,两年后辞官。

大和三年,李益在东都洛阳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可是李益长长久久活到了84岁,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这首《写情》,才是李益与霍小玉之间真实的情感记录。”

“李益被无端爽约,从军边塞多年的男儿热血被激发。”

“失去爱人让李益痛苦悲伤到绝望,但是既然你不重视这份感情,那我也不必挽留!”

“你是你,我是我,一刀两断,你我再无干系。”

“李益或许有负霍小玉的地方,但绝不是蒋防在《霍小玉传》中写的那么不堪。”

“李益有过长达20年的戍边生涯,是唐代出塞最久的诗人,也是唐朝诗人中难得的长寿之人,写过很多边塞诗歌。”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大多抒发将士们久戍边关、思念家乡的怨望之情,情调带点感伤。”

“但是分享一首李益难得的慷慨激昂之作,笔道有力,霸气侧漏。”

“伏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