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神圣吴承恩

第358章 神圣吴承恩 (第2/3页)

“朝廷的官职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吴承恩的落选也是情有可原,失望的吴承恩只能够找了个酒家借酒消愁。”

“但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自己拒绝了父亲给自己安排的岗位,自己又没有被朝廷选上。”

“现实很无情的摧残了这个未来大作家的自信心,无奈之下,吴承恩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无法为官,那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自己试着去行万里路。”

“恰恰就是这个行万里路,让吴承恩奠定了撰写《西游记》这部传奇的想法。”

“吴承恩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在各地周游,也曾经在湖南某个城市短暂定居过。”

“因为吴承恩的文章和画画都十分出色,因此常常当晚写出一些书法和画出一些风景画,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卖。”

“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问津,这也是因为吴承恩比较腼腆,不会叫卖。”

“而市场的摊位太多了,人们很多时候会被其他吆喝声给吸引,因此忽视了吴承恩的小摊子。”

“很长一段时间,吴承恩每天都赚不到什么钱,吃住都成了问题。”

王阳明:吴承恩编撰《西游记》,更多的是用神话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吴承恩自幼家境清贫,但他非常聪慧,勤奋好学。

阅读过非常多的志怪,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早年博览群书的基础,造就了吴承恩深厚的文学底蕴。

吴承恩虽然在读书时期凭借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当时书院创建人葛木的赏识。

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的困顿和多年科考不中,让吴承恩加深了对官场腐败的认识。

最后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然而那时他已年近五十。

好景不长,吴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让他不容于官场。

最终因被人诬告,愤而辞官,拂袖归去。

生活和官场上的失意,让吴承恩加深了对官场腐败的认识。

使得吴承恩更多的寄情于创作志怪,表达内心的愤懑。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游记》诞生了,它体现了吴承恩的抱负和在官场上的理想。

吴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实和唐僧有着不少的共同点,比如耿直。

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经靠着唐僧一个人是绝对完不成的,这正如吴承恩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个人政治理想。

所以,吴承恩在中幻想着感化敌人,有了徒弟三人护送并求得正果。

“后来遇到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很慷慨的买了吴承恩不少字画,又多给了他一些钱。”

“吴承恩就很疑惑,询问和尚为什么要买他如此多字画。”

“这个大师认为世间万物皆平等,大多数人常会因为现实的困惑而丢弃心中所念。”

“大师也是看到吴承恩心并不在做生意之上,也并不像惰性之人,就伸出援手帮助一下。”

“和尚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你吴承恩心根本就不在做生意谋生之上。”

“既然心里有梦想,那就该去追逐梦想,而不是在这里当个生意人混个温饱。”

“吴承恩后来攒够了盘缠,就继续进行周游全国的梦想。”

“在周游路途中,吴承恩每到一个地方,常常询问或者到酒馆听当地人侃大山。”

“了解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奇闻轶事,并耐心的一一记下来。”

“而在周游中,吴承恩开始萌生了写一部历史神话的想法。”

“但这个想法只是基本架构,还得是筹备到位才能够正式开始写。”

“漂泊了近十年的时间,朝廷后来任命吴承恩到浙江长兴当个县丞。”

“这个官不大不小,操心的事其实也不多,主要就是帮助县令处理一些政务琐事。”

“对于这份闲职,吴承恩也心满意足了。”

“吴承恩没有心怀天下、济世安民的雄伟理想,他只有对神话异闻故事的热爱。”

“后来吴承恩经常就和朋友一起吟诗作赋,平时休息就出去喝酒作诗,自己更是和许多当时的名人也有朋友关系。”

“而很多人也喜欢吴承恩这种与世无争、乐观向上的性格,这也是吴承恩朋友越来越多的原因。”

“但是好日子总是会到头,吴承恩和自己的上司关系并不好。”

“上司是一个比较刻薄贪婪的官员,而吴承恩这个人比较正直阔达,于是两人相处极不融洽。”

“最开始上司还没有想动吴承恩的意思,这也是因为吴承恩背后的朋友不少是达官贵人。”

“但吴承恩看不惯这个长官嚣张跋扈,俩人经常吵架。”

“这也让他的长官十分的气愤,发誓要把吴承恩给整下去,这就有了诬告事件。”

“吴承恩听到这种无稽之谈的诬告,气的肺都要炸开了。”

“文人最在乎自己的节操,当时别人把一件无中生有的事讲的是那么冠冕堂皇。”

曹雪芹:从讽刺的角度看《西游记》,吴承恩可能会得罪所有人。

《西游记》备受世人喜爱,在他看来,《西游记》是一部讽刺。

一方面,《西游记》是讽刺佛家的。

因为佛家有很多妖怪,或是下界作乱,或是下界吃人,但最后却不受惩罚。

像如来的舅舅大鹏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