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一章兵器谱

二百九十一章兵器谱 (第2/3页)

这是魏大人给您送来的东西。”

说着,士卒便把一个不大的箱子放到郑和面前的桌子。

郑和疑惑地看了一眼,微微点头示意士卒把箱子放下。虽然疑惑魏明怎么会在他离开的时候突然送他东西,不过他还是在士卒退下之后把箱子打开。

映入眼帘的是一封书信,而且还是魏明亲笔写的。

拆开信封......“公公,此去大海前途未卜、吉凶难料,茫茫大海极难辨别方向,光靠罗盘指向容易受到影响......”

郑和不明白魏明为什么说罗盘指向会受到影响,不过他是相信魏明的,继续看下去。

“......特制作六分仪和季风地图一份相赠,等公公归来之日,再一起痛饮!”

放下书信,郑和打开第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件怪模怪样的铁器,上面还刻着长短不一的横线,同时还附赠了一份使用说明。

看过使用说明之后,郑和连忙举起六分仪尝试了一下,竟然一下子就把他现在所在的位置给算出来了。

连连惊叹道:“果真是妙啊!”

就算是有罗盘又如何,罗盘只能够用来区分东南西北方向。而在茫茫大海之上,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根本就分不清楚哪一个方向距离海岸更近。

就算是知道从北向南航行的时候,只要往西边就一定能够到达陆地。可是究竟距离陆地有多远,罗盘却没有办法显示出来。

而六分仪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让人大概算出所在的位置,这样以来就要比罗盘更加清晰得多。或许有时候距离陆地很远,而距离东面的海岛更近,那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去东面的海岛。

小心翼翼地把六分仪放下,郑和现在对待这东西的举动比对待少女都要温柔,就怕力大了一点把这东西磕碰到了。

有了六分仪,郑和对季风地图也十分期待。他拿起下面一个包裹打开,一幅巨大的地图被他展开。

这地图没有魏明送给皇上的那副大,但是不管是地形还是地标都和那幅一模一样。

更加让郑和眼睛一亮的是,在这幅图上面用箭头标注出每个季节不同的风向。风向对于风帆战列舰来说不再是困扰,但它仍然是出海航行最重要的因素。

在郑和眼中,光是这一幅地图上标注的风向,就是无价之宝。

“原来航行不仅能够靠风,还能够靠海面之下的洋流啊......”郑和都惊叹于这种闻所未闻的事情,满眼贪婪地研究其魏明给他的地图和说明起来。

......

时间匆匆,几个月之后,《文献大成》总算是被修成了。

魏明向朱棣禀报了这个消息,朱棣非常高兴地来到文渊阁亲自检阅。

听着姚广孝和陈济的介绍,朱棣频频点头。

虽然朱棣只是听了一个大概,但是他对两人修出来的部分书卷都十分满意。

可是当朱棣走到魏明面前之后,神色突然就变得古怪起来。笑吟吟地看着魏明问道:“你可是这次修书的总编撰,你修的书在哪里,拿出来给朕看看。”

魏明尴尬地笑了一下,连忙侧头示意胡俨。

“皇上,请御览!”胡俨连忙把书本呈到皇上面前。

朱棣伸手拿起一本书看了一眼,笑着点头道:“农政全书,果然是辉煌巨著......”

一边说着,一边摩挲着书本感慨万千。

如果说之前朱棣对这本农政全书还只是重视的话,那么现在他就将此书视为无价之宝。

因为,魏明在皇庄做的桑稻养鱼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往只能够产两石稻谷的上等田,现在的产量是三石!甚至最优等的良田,还能够达到四石。

况且每亩田还能够得到鱼获大概六十斤左右,当然为了让鱼产籽,以便来年还能够继续得到鱼获,对于太小和产籽的头鱼是不会捕捞的。算起来,真正的鱼获大概是四十斤左右。

光是这四十斤鱼获,几乎就能够换到一石粮食。

而且每亩田能够种桑获得的生丝,还可以再换七斗稻谷。虽然不多,但是足以用来缴纳这一亩田的赋税。也就是说,以前种一亩中等田的稻谷,只能够收获两石稻谷,其中七斗要用来缴纳赋税,最后百姓能够落到手里的只有一石三斗。

但就是这一石三斗稻谷,百姓通常都不会完全得到的。百姓能够得到一石,那就要谢天谢地了。

可以是桑稻养鱼之下,一亩田折合下来百姓却能够得到四石稻谷的收益。几乎是之前的四倍,这是什么概念?四石稻谷,几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