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革新科举之争议 (第1/3页)
不管是一开始就拥护朱棣的,还是一开始是反对朱棣的,文官这边,不约而同地立刻反对。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根本,千万不可轻动啊!”
“陛下,科举定制乃是太祖皇帝历经十余载而定,已成定制,为天下读书人所熟悉。一旦更改,寒窗苦读便成了泡影,会引发人心大乱,于国不利啊!”
“如今之科举,为朝廷选拔了众多人才,再无举荐制所带来的结党营私,一变必会天下大乱!”
“是啊,陛下,什么纺织机,飞梭什么的,虽然确实能提高一些速度,但是这只是小道而已,岂能和圣学相提并论?”
“圣学中自有格物学一道,也可做这纺织机之类之事,为何要动科举这根本之道呢?”
“陛下,天下大乱才定,不能再寒了天下士子对陛下的爱戴啊!”
“……”
朱棣听得头疼,想硬也硬不起来。
不说那些一开始就拥戴他的文臣,就只说一开始就反对他的文官,这些人连死都不怕,激烈反对之下,阻力之大,真的是难以想象。
朱棣在这当下,还真不敢怎么他们。毕竟他父皇可是公开说过,他们都是大明朝的忠臣。他虽然是皇帝,还能杀忠臣不成?
另外一方面,就朱棣自己来说,感觉这些文官说得,其实也不是没道理。因此,他自己要革新科举之道的决心也不是那么强。
刚得到帝位,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而科举之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想想革新科举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动,说真的,朱棣就有点怂,还不如先把其他事情做了再说。
但是,朱棣也记得他大哥说了,要想让大明朝真正的强大,革新科举,重视科学学问是重中之重。
真的是这样么?
有时候,朱棣也有点怀疑,会不会是因为自己夺了大哥那一脉的帝位,所以大哥心中有气,就故意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他心中非常清楚,虽然他还是以皇帝之礼厚葬了建文帝,也没有按照原本历史上一样,剥夺朱标的皇帝称号,抹去建文年号,依旧承认了建文时期,可这些和帝位相比,确实是轻了。
朱棣正在犹豫着呢,忽然看到有个人一言不发,显得比较突兀。定睛看去,却发现是文学博士方孝孺。
于是,他便示意其他人闭嘴,然后亲切地问方孝孺道:“方卿以为,此事该如何为之?”
方孝孺本身是天下公认的儒学大师,读书人的种子,也就是门生无数。与此同时,他又成了国师的学生。
因此,朱棣就很想听听方孝孺的看法。
而其他文官听到皇帝问话,他们也都看向方孝孺,毫无疑问,他们也非常重视方孝孺的意见。
不过他们倒也没有担心,因为在他们看来,方孝孺会比他们更为强烈地反对科举变革的。
此时的方孝孺,听到皇帝问他话之后,还真是犹豫了一会。
大半辈子扑在儒学上,对儒学的感情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了。而科举对儒学的重要性,他是再清楚不过了。
并且,就他自己认为,太祖皇帝定下的科举,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为框架来选拔天下人才,是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能让寒门学子得以出人头地,而不是像洪武早年的举荐制一样,必须巴结那些当朝官员,让他们帮忙举荐。
但是……
最终,就见方孝孺向朱棣一礼,然后语气坚定地奏道:“陛下,微臣以为,孝康皇帝所言没错,科学学问乃是改天换地的学问,如若不重视,则是暴殄天物,错失天大良机。因此,微臣赞同科举革新,加入科学学问!”
他这话一说出口,顿时,没等朱棣表态,大殿内就又炸了。
“方博士,你可知此举意味着什么?这是挖圣学的根!”
“方孝孺,你对得起圣人么,对得起圣学么?”
“真是没想到,你方孝孺原来是这样的人。自以为攀附了什么国师,就敢背弃圣学?圣人的教诲,都让你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亏我还以为你是圣学集大成者,是天下公认的圣学领袖,我真是瞎了眼了,才会如此错看你了!”
“大道、小道都分不清楚,方孝孺,你不配为人师表!”
“……”
任凭这些同僚,甚至不少还是好友说自己,方孝孺就站在那里,腰杆挺得笔直,丝毫没有因为他们的攻击羞愧,或者愤怒。就那么站着,坦然受之。
他可以为了心中理念而不惜顶撞唾骂皇帝,无惧生死,如今心中有了决定,又岂是别人能左右的。
朱棣一开始看着这一幕,立刻想到了当初方孝孺挑战他威望的那一刻。说真的,如今看到方孝孺被所有其他文官喝骂,他挺幸灾乐祸的。
当然了,这个幸灾乐祸,只是藏在他肚子里而已。
不过看了一会热闹之后,他就发现,方孝孺的气场依旧十足,丝毫没有因为别人的喝骂而动摇,他就慢慢的冷静下来了。
而大殿内的文官,也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