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刀架在脖子上 (第1/3页)
秦少游笑了笑,站在杨炯的角度来说,也是无可厚非,他们不是寻常人,神策府在弘农,当然要征询他们的意思。
可是对秦少游来说,却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他几乎可以想象到,若是和杨炯商讨天策府的军政之事,其结果,大抵也就是延续此前朝廷对弘农的做法了。
无非就是任命几个官员,可是治权却几乎都在大大小小的士族手里,无过是征粮、征夫,天策府能做的事,估摸着也就是修修桥、搭搭路,维护一下河堤,设几个学堂,再多,那可就算是越界。
这种结构,属于常态,上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是实际呢,效率却是无比的低下,几乎所有的事,都需要靠着士族来过一道手,民夫只知士族老爷,而不晓得神策府,一年下来,收十几万担粮食,也就没你什么事了。
相比于现在孟津的情况,实在是相去甚远,孟津的模式,则是神策府控制方方面面的事,神策府几乎是直接女与民户进行接触,民户们做任何事,都与神策府息息相关,而神策府的任何决定,也都与民夫关系重大。
看上去,似乎颇有些集权的味道,可实际上,效率却能大增,打破了田园的生活,却能把人聚集起来,更高效率的进行产出,至于控制民夫,那也是理所应当,你不去控制他们,总会有士族去控制,你不去让他们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士族自然而然会利用他们的劳力去获利,你不征募这些壮丁去强壮自己,士族就会征募他们去做私兵。
说白了,现在地方的结构是三重。第一重是官府,第二重是士族,第三重则是庶民。官府与庶民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联系,而这个纽带就是士族。士族既是官府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好的人才提供给官府,同时对庶民,他们又代官府进行征税,进行管理。而在孟津,则没有士族的地位了,神策府与庶民之间没有任何代理人,中间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损耗。这种损耗是极为惊人的,因为官府按理要征一百斤粮食,而士族往往需要征收三百斤粮食,才有一百斤实打实的粮食上缴到官府手里,这还是天子脚下,关东的豪门,其实也还算规矩,若是换做其他一些地方,那种豪强,便是把损耗扩大到十倍的也有。
神策府不需要这种代理人。也就是说,士族在孟津模式中,不会有任何的立足之地。这才是秦少游下定了决心的原因,他抿了抿嘴,笑了:“杨公,施行仁政,乃是理所当然的事,只不过嘛,神策府行事,却是不能随意外泄,否则。难免会有人以讹传讹。”
杨炯的脸色微变,一直以来。他都很客气,其实杨炯这个人。为人倒是不错的,待人也和气,本来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