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一直以来的苏联 (第2/3页)
地到哪儿去了?
在波兰取得重大成功的震荡疗法为什么用在俄罗斯身上却造成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极端衰退?
众所周知,苏联第一位改革家是列宁。
在反协约国武装干涉中的战时**尽管显现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却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于是于1921年发生农民风暴。
列宁紧急下令调控国家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接下来是斯大林的舞台。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本来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是复杂的国际形势迫使斯大林被迫放弃新经济政策:“当我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果断地选择放弃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根据来源就是风雨飘摇的华夏:“华夏没有重工业,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他。”
中国的遭遇使得斯大林认识到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重要性,因此苏联把重工业和军工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不过在当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苏联毕竟面临着周围资本主义国家的团团包围,旁边还有一个不安分的德国。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看起来太过于完美了·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全部超过20rl(第三个五年计划因战争而中断,西方苏联的损失为年均3%,总计约20%,苏联实际年均损失应该在%~10%王右,总计损失约40%的经济),苏联成为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在初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产力,当然,这是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度高涨所带来的经济空前增长。
其实计划经济在那个时代最突出的贡献出来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外还有在抵御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对封闭的市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市场)避免了国际银行家一次规模空前的“剪羊毛”行动,在这场全球大衰退中,美国损失最严重,接近亿美元的资产流入了国际银行家们的腰包。
但是与此同时,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之下,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苏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重工业体制,而且由于资本是靠自己人民的节约累积起来的,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外国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很快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只不过斯大林没有利用到这一有利的时机大量吸引外资,或者说是以政府名义出面低价吸纳美国以及西欧的优质资产,但是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工业能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侵占了除英吉利之外的西欧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能力加起来仍然不够苏联的一半,苏联庞大的生产能力为他在战争中提供了足够的坦克、飞机和火炮,是苏联制胜的利剑。
在战争过后,斯大林更加坚信战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