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9章 科举绝响,两个极端的反馈 (第3/3页)
十来户人家干脆凑一凑,请一个老秀才、再不济请个老童生,
我们不求教授什么太高深的,两年能识别千把字,会背基本的启蒙书籍就行。”
“好想法,走,赶紧商量商量,否则一会儿大家都请,没人了呀!”
“不碍事儿,反正是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赶,只是识字而已,十个二十个没啥大区别,若是有区别,那就是我们给点银子不够!”
……
百姓们议论纷纷,只是看了一会儿的诏书就将未来几年的计划都给想好了。
之前朝议时还有些担心百姓们不愿意给社学耕作,现在一看,百姓们没有丝毫的抵抗。
而且最终改革后是从胥吏还是干起,这对百姓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抵触和不满,‘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这都是扯淡的事儿。
自古以来,寻常百姓之家出的进士和官商士绅之家出的进士相比,一九开都算是烧高香了。
童生努努力还是可以的,毕竟都是基础的东西,诸如包括四书文、试帖诗、性理论或孝经论等。
可童生之后的学习,那就不是自学就能完成的了,要到学宫拜见授学老师,官学教学多流于形式,想要真正学到东西很难,这里面有诸多窍门不为外人道也。
寻常百姓之家想要在官学内学习,并考取秀才,难度不亚于秀才考举人了。
社学、郡学、大学虽然也要一级级的往上考,但这比之前的容易了不少。
至于说最后都是从胥吏干起,这就更不是问题了。
首先胥吏也不是普通百姓能染指的存在,能当胥吏那在县中都能庇护一家人的风雨平安,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已经算是非常知足了。
其次胥吏也能继续往上晋升,按照如今这个模式,胥吏晋升的周期肯定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远比之前的平均九年要短太多。
种种优势在,身为无权无势、无财无关系的四无普通百姓还奢求什么?
奢求再多,那就是他们不懂事了。
与普通百姓的欢呼相比,读书人们的反应就是两个极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