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 南洋的人才暗棋(第一更,求订阅)

第1225章 南洋的人才暗棋(第一更,求订阅) (第2/3页)

些人才,才有了南洋的今天。”

其实这是需要感谢唐山的诸多志士仁人的,如果没有他们在抗战时期排除万难,发展教育,南洋的大学又怎么可能有机会敞开招生。抗战结束的那年,唐山当年毕业的中学生高达25万余人,但是只有不到10%的人有机会上大学,而南洋大学基本上是敞开招生的,当年的五大招生满了,还有职业学校。

总之,主打一个敞开招生。

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有朝一日会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正是他们的到来保证了南洋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为南洋的“技术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李毅安一边走,一边说道:

“这些年,咱们自己的中等教育也起来了,在生源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还是培养的问题。”

南洋的高等教育模式既打着德国烙印,同样也深受英式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集两家所长,南洋的本科教育虽然只有三年,但是教育质量还是非常高的,毕竟,大学里的教授,当年大都来自德国,虽然这些年有不少德裔教授返回了德国,但是伴随着经济上的腾飞,大学里又多出了许多英美学者。

有大楼不一定是好大学,但是有大师的学校肯定是不差的。

就这样,两个人在南洋大学的校园里一边散着步,一边讨论着人才培养的问题,其实,现在李毅安对国王试验室的“技术偷渡”已经不多了,相比于“技术偷渡”,他更倾向于周末时的“学术沙龙”,就是和各界青年学者一起讨论学术问题,通过讨论的过程,向他们“偷渡”一些领先于时代的科学理论。

而这样的科学偷渡,最大的好处就是独立创新。

其实,李毅安完全可以像早期发展时那样,直接甩出几本书,甚至几件实物,让他们去研究,然后去山寨。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扼杀了南洋的创新精神,为了自主创新,适当的牺牲一些速度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毕竟,李毅安的认知也就领先时代七八十年而已,南洋,不可能永远都扶着他的这根拐杖,况且在很多科学领域,他也是一知半解的,即使开启了技能学习,技能知识水平,也不能超过穿越时的水平。

所以,创新非常重要。

而李毅安所需要就是在南洋的创新之路上,给他们加上一个助推器,通过与那些青年学者的聊天,为他们指明一些方向,减少研究上的歪路,

就像几年前和高琨的聊天就产生了一个积极的作用——几个月前,南洋的第一根试验型光纤,已经投入使用,从这一点上来说,足足领先时代整整二十年!

当然了,光纤的提前问世,又与国王试验室在李毅安提供激光技术资料,有着直接的联系,毕竟,没有激光,就不可能有光纤。

“……除了国内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有就是留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留学生去招揽其它地区的人才,比如日本的,韩国的,欧洲各国也是同样。”

虽然李毅安从来没有给过留学生特别的优待,但并不妨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