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预相 (第2/3页)
轻的臣子,君臣相得,君贤臣明,这是国家的幸事。”
前边,魏良臣、陈康伯、沈虚中等伴驾大臣纷纷赶来,见了捷报,人人欢喜,齐向皇帝祝贺。
赵瑗红光满面,喜不自胜。
他自登基以来,连成几桩大事,俨然一派中兴之主的气象。
作为四海之主,他之追求还有什么,不就是名垂千古。
如今又传来这样的好消息,登基才一年有余的年轻天子,当真是心花怒放。
只是,在大臣们面前,他必须得沉稳庄重,喜怒不形于色。
于是,赵瑗收敛着情绪,平静地道:“监国将赏赐一事,要求由朕作主。
如今朕还在归程路上,而赏功不可怠慢,这杨沅乃灵壁大捷之首功,众卿以为,朕该如何赏他?”
当下,伴驾众大臣便群议起来。
伴驾的大臣都是和皇帝政治立场一致,主张对金强硬的。
而杨沅的大捷,就是为他们的立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们也是不吝于对杨沅的封赏的。
这也正是赵瑗紧急召见伴驾众臣商议此事的缘故。
先与这些大臣达成一致意见,回到临安时如果有阻力也会小了许多。
杨沅立下了莫大的军功,但他又不是武将,那给他最好的赏赐就是从爵位上找补了。
宋朝的爵位分为十二等,从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然后是伯、子、男。
杨沅现在是开国侯,便有些人提议,晋封开国县公,但又有人认为年初刚刚封他为开国侯,一连两晋其爵,似乎有些不妥,不如等过了年再赐封,反正还有两个多月就过年了。
可是,又有人觉得如此大功,只升一级爵位会寒了功臣之心,建议赐爵为开国郡公。
虽说大宋的爵位不太值钱,不仅一代而除不能世袭,而且有了赐爵也只是多领一份俸禄,但众臣子还是比较谨慎的。
倒不是他们觉得以杨沅的功劳不配,而是觉得杨沅太年轻,升爵的频率也太频繁。
如果频繁加封,你让其他大臣们怎么想?
这是把杨沅架在火上烤了,他们其实也是出于对杨沅的爱护,不想杨沅有“木秀于林”的危险。
但,同为大臣,他们才会有这种考虑,身为天子,赵瑗的想法当然与他们不同,也不可能产生与他们一样的想法。
眼见众人只议爵位,而且非常谨慎,赵瑗听了半天不得结果,心中便不耐烦起来。
于是,赵瑗清咳一声,打断众人道:“杨沅才学出众,允文允武,只是放在台谏的位置上,不能发挥他全部的才能。朕以为,可以给他挪挪位置了,众卿以为呢?”
一听官家指明了方向,还没对杨沅的爵位议出个章程的大臣们马上又转了方向,开始议论让杨沅去哪个衙门做官。
赵瑗这才露出满意的神色。
在赵瑗原本的打算中,是想培养杨沅做一个孤臣的。
都察院,就是杨沅的尽头。
赵瑗打算让杨沅在台谏系统一直做下去,最终取代朱倬,成为台谏首官。
台谏官的升迁与任免,是宰相都不能干预的,相当于独立于朝廷系统的检察系统,那将会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一口刀。
而杨沅之前所展现的能力与勇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