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瓦解 (第1/3页)
户部尚书析折和工部尚书侯可意慢吞吞的滞留在最后,因而错过了汤思退失神之下,跌跪于地的精彩一幕。
但他二人故意拖延到后面,却也是因为有满腹的不解,需要沈该给他们解惑。
“沈相公,你何以要拒绝汤相公的提议呢?”
这两位尚书和沈该的关系显然不一般,向他问话也是直接了当。
不过,方才沈该表了态,他们还是毫不迟疑地跟进了,尽管他们不理解。
直到此时他们才私下向沈该询问理由,显然与沈该有着某种默契。
“官家再有个把月就该回来了,有些事,两位尚书还是提前做些准备的好。”
沈该说着,把桌上一本手札递给了他们。
侯可意好奇地接过,翻开来一看,却是一份誊录下来的金人奸细的供词。
析尚书也站在一旁,与他一同看着。
二人越看,脸色越是难看。
化名龚瑾泉的答不也在供词中详细说明了他们此番潜入大宋,是如何一步步扰乱大宋经济的。
他们如何从户部弄到专用油墨样品,如何利用从燕京派来的工匠进行仿制。
他们为了窃取最难仿制的铜雕版,前后做了哪些事情,通过什么人接触、收买的杨雷峯等人。
他们在龙山市建假会子处,这种半官方的会子处,是要由工部负责承建的,不能是民间想盖就盖的。
他们又是如何伪造户部行文,瞒过并利用工部为他们建造的等等。
这里边的供词有真、有假。
真的部分,是他们确实买通、利用了户部和工部的一些人,所以才能顺利完成这些操作。
假的部分是,答不也刻意夸大了他们的渗透程度,诬攀了工部和户部的许多官员。
如果朝廷真要按照这份供词进行追查的话,工部和户部将会像吏部一样,马上先垮一半。
两位尚书的脸色变了,侯尚书颤抖着手指道:“沈相公,不可能涉及这么多的户部官员。”
沈该淡淡地道:“杨沅是新金奸细一事,全无证据。”
他点了点侯可意手中那份供词:“而这份供词上,至少有人证,也有一些事情可做佐证。”
侯可意不再言语了。
他现在明白沈该为何突然表态,站在了晋王一边。
杨沅来政事堂究竟是干什么来的?
如果,今日他们不是群起对汤思退发起了围剿,那么杨沅那个疯子,第一时间就会重演“和宁门故事”,从工部和户部抓人了吧?
工部和户部要是再出事,垮的可不只是这三个部,而是整个六部都要垮了一半,其动荡的后果,想想都令人恐惧。
谁愿意和杨沅那个不计后果的疯子来个同归于尽啊。
析折此时也明白了沈该的苦衷,晋王有了这份供词,就有了拿捏户部和工部的把柄。
而工部和户部是沈相公的基本盘。
所以,在答应晋王一起围剿汤思退和大家撕个鱼死网破之间,沈相公只能保全他们,做出让步。
“两位,还是和汤进之尽快划清界限吧。”
沈该从侯尚书手中抽回手札,淡淡地道:“这件事的首尾,你们也要尽快处理好。”
侯尚书和析尚书向沈该拱了拱手,无言而退。
沈该淡淡一笑,心中不无快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汤思退是共进退的。
两者都是保守一派,讲究的是遵从古制,治大国若烹小鲜。
但是从个人利益上来说,同一阵营的这两位大佬之间,也隐隐存在着竞争关系。
而且随着官家缩短宰相任期,分割宰相权利给参政,汤思退图谋宰相之位的步伐开始加快,两人之间的暗争也开始微妙地加剧。
汤思退迁升太快,根基不稳,饶是如此,不仅吏部尚书是他的坚定盟友,一些六部官员与之也是越走越近,比如兵部侍郎张舒宁。
对沈该来说,这都是很危险的讯号,很紧迫的危机。
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并不是不能退。
可是安排好一切,自己退,和被人赶下去,那是两码事。
所以,在看到自己的基本盘有问题可供晋王利用时,他立场的转换才会如此圆润。
……
随着晋王这次“偏殿议政”定下了调子,彻底调查关于杨沅的一切非议,已经明确站队的各部大员开始默契地与汤思退做切割,并且转而加入了对汤系势力的围剿。
已经残破不堪的吏部,当然是大家攻讦的最主要目标。
六部之中权柄最重的吏部一旦彻底垮台,谁都能从中撕一口血肉。
湖州,方氏家族近来压力陡增。
杨存中上一次钱塘观潮时,为了配合官家赵构“引蛇出洞”,主动请辞,离开了三司。
赵构在湖州赐给他一座庄园,名曰“水月”。
有庄园就有配套的庄田,不然你以为那只是一幢偶尔一住的别墅么?
那是杨存中致仕之后,颐养天年的所在,是要给予收入来源的。
而大批的庄田中,就包括了方氏族群聚居的村落。
太多的方家人要倚靠杨家的庄田来生活了。
他们不仅租种了很多杨家的庄田,还有不少方家人在杨氏庄田里担任管事、村正等等。
但是现在,方氏乃至方氏的姻亲,开始受到排挤、打压。
如果只是一个人两个人受到这样的待遇,那还可能只是这一两人做了什么令杨家不高兴的事情。
但是波及面如此之广,那就一定有特殊原因了。
于是,很快的,在杨家庄田里做庄主、村正、管事的一群人,就从各自的渠道,得到了一个共同的消息。
“杨枢相很器重杨沅这个后辈。”
……
“拈花小筑”被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