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缘份啊

第558章 缘份啊 (第2/3页)

在口腔里化开,赵宁儿的瞳孔蓦然就放大了。

她像是生平第一次,知道世间竟有这般美味似的。

再挟起一枚卖相极好的“樱桃煎”,甜而微酸,十分开胃,小公主惬意地眯起了眼睛。

这回,她直接放下筷子,用手拿起一颗做成小南瓜形状的绿豆糕,轻轻咬了一口,口感淡雅纯粹,豆香幽幽,绵软而不粘牙。

赵宁儿吃第二块时,郭氏就想阻止了,如今见她又拿起一块儿,顿时坐立不安。

女儿体质太弱了,怎么能乱吃东西,这要是吃坏了身子可怎么办?

眼见赵宁儿又拿起一块绿豆糕,郭皇后便笑道:“这孩子,还挺爱吃你姑姑做的东西,慢点吃,别噎着了。

来人啊,把点心撤下去吧,一会儿都送去公主殿上。”

殿上宫娥答应一声,便把还没吃的点心都撤了下去。

赵宁儿眸中的光顿时黯了一下,她知道,这些点心一撤下去,才不会再给她吃呢。

于是,她手上的动作,顿时就慢了下来,小口地咬,细细地嚼。

她知道,以后很可能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了,她得好好珍惜。

皇太后吴氏就看不上儿媳妇这管教孙女的样子,奈何她也不方便阻止,这宫中之主,毕竟是皇后。

看看赵宁儿爱吃又不舍得多吃的样子,吴氏便把递到嘴边的点心又放下了,对赵宁儿道:“宁儿,来,祖母这块点心,送你尝尝。”

皇太后吴氏和皇后郭氏不差几岁,也就大个三四岁的样子。

这婆媳关系本来就不好相处,更何况这对婆媳还同龄,皇后郭氏一见,担心女儿吃坏身子,心中更加不悦。

只是鹿溪头一回进宫认亲,她也不要闹出一家人不和的样子来,只好在心中安慰自己,好在这御妹也不常入宫,算了算了,不太过分,我就忍了。

……

对于这三后两公主的一台戏,赵瑗和杨沅都不知道。

杨沅既然进宫来,赵瑗正好想就改元之后对他的新任命,和他提前通通气儿,于是把他带到了一旁配殿的书房里去。

“妹婿,你今日是陪着娘子回门儿省亲,就不要拘泥于那些礼节了,坐吧。”

赵瑗穿着一身常服,从容地坐下,笑着对杨沅说了一句。

等杨沅落座以后,赵瑗随口问了几句杨沅家里的情况,表现了一番大舅哥对妹婿的关怀,便把话风一转,切入了正题。

“子岳啊,朝廷改元在即,改元之后,我打算把你调去都察院,做一任佥都御史,你有什么想法?”

杨沅听了微微一讶,他知道自己在临安府大概率是待不住了,多少总要往上升一升的。

但是他对自己可能的去处做过一些预判,其中都察院并不是他预判的最可能去处,想不到竟然真的是去都察院。

好在都察院的设立,本就是杨沅向赵瑗所做的建议,对于它的功能和权力,杨沅非常清楚。

而且对于所有可能会去的地方,他都事先进行过一番了解。

这也算是提前做点功夫了,毕竟他背着“三元及第”的帽子呢。

这是一个无上的荣耀光环,却也是他的一个沉重包袱。

因为他是状元,而且是宋室南迁以来第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所以别人对他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不要说他表现差了,表现平庸了,就算只是表现的好都不成,他必须表现的特别好,这才符合大家对于他的预期。

所以他岂能不先做一番功。

如今官家既然问到了,杨沅便飞快地想了想,组织了一下措辞,说道:

“官家要臣去哪里,都是对臣的器重,臣自当全力以赴,方才不负圣恩,自然没有挑三拣四的道理。

况且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谏议。不仅可以督察、纠弹百官之政事背谬、骄肆欺上、贪酷不法。

还可以对朝廷的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时条上。

甚至于对同为法司衙门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也有权监督,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柄之重,无以复加。

官家把臣放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么。”

赵瑗无奈地道:“我说了你今日进宫是来省亲的,你我之间的对答,也不必如君前奏对般慎重,你有什么想法,畅所欲言就是。”

杨沅干笑一声,暗暗组织着语言,便从“政事得失”入手,谈起了他对大宋冗官弊政的看法。

“政事得失”的讨论,固然也是都察院的职责之一,但现在赵瑗问的,显然是他去了都察院之后,打算重点做些什么。

所以这时直接谈起朝政弊政,明显是答不对题了。

可是奇怪的是,赵瑗不仅没有露出不悦的神色,反而轻轻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要谈到冗官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很多人谈到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种结局,就喜欢把他找到的唯一原因,当成造成这一后果的唯一原因。

其实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只是造成一种现象的诸多原因中,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

就说这大宋的“官、职、差遣”,它不是大宋的独创,也不是只有大宋才有。

它之前的汉唐,之后的明清,甚至现当代,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只是宋表现的最为突出,由此产生的冗官现象也最为严重。

这里边有着太多的客观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极小的代价就改朝换代了。

当时周围国家林立,强敌环伺,他也不能用强硬手段解决内部问题,因此对于后周的遗老、功臣、故旧、地方藩镇,只能采取绥靖政策。

利用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他就可以保留这些人的官和职,不至于断了他们的后路,逼他们造反。

同时把关系到财、政、军队的实权拿过来,授予官品低、资历浅,但受他信任的人。

对于失去了职权的后周遗老、功臣故旧、地方藩镇而言,他们虽然没有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却依旧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因此很难铤而走险发起叛乱。

这种不杀不贬、授官笼络政策,使得朝野内外“上下相安,始终一意”,从而稳定了政局,巩固了政权。

五代以来,大将拥戴自己的主帅干掉皇帝,然后主帅成为皇帝,自己成为主帅,接着他的部下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