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缺铜 营改团 (第1/3页)
“大帅,有了这些水力的机械,咱们胶州营的兵器铠甲制造,可就不会像是现在这么紧张了。(提供最新章节阅读>”
自从兵器制造局成立之后,这还是李孟第一次来莱芜,兵器制造局上上下下都是忙碌准备,胶州营的兵器制造局的人口等等规模,都比莱芜县本身大很多,兵器制造局的几位主办,地位也比莱芜县令要高很多。
本以为李孟得了齐国公的封号之后,最起码也要有相应的仪仗礼节,兵器制造局上下都是按照迎接国公的规格来迎接。
谁想到李孟过来之后,依旧是军人本色,不乘车坐轿,身边也没什么侍从侍女之类的,只是跟着亲兵卫士,从济南城到莱芜城,这一路上就按照行军的方式前进。
这一行人到了莱芜城,莱芜县令恭恭敬敬的行礼问安,口中喊的是齐国公,李孟淡然应了,等兵器制造局这几位主办也准备叫国公的时候,却被李孟何止,冷然说道:
“还不到讲究这些虚礼的时候,按照营中的叫法就是!”
听到李孟这么说,都是心生敬意,凛然听令,被圈在莱芜多时的矿监丁旭已经是向胶州营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和能力,而且现在的局面,已经不担心这些山东的镇守中官会给胶州造成什么阻力。
不过天津城的那位火器工监尽管很快的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但还属于观察阶段,李孟到来后他被勒令呆在自己的宅院中。
得到了水力机械的思路之后,莱芜兵器制造局单独分出了一部分匠人来制造这些水力工具机。
水力莱芜城倒是不缺,这边炼铁打铁,本来对水的需求量就很大,大汶水和小汶水水量充足,小水库或简单的拦河拦坝。就能把改良后的水力机械带动起来。等到这些水力机械差不多完成之后,这才是给济南的齐国公李孟出了消息。
按照兵器制造局地规程,有什么重大地技术革新,就必须要通知到济南城的将军幕府那边备案,但孙和斗、郭栋和丁旭却没有想到这个消息居然让李孟亲身前来,德瓦尔特提出的概念,的确是造成了生产技术的飞跃,不过这个重要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李孟来到莱芜之后。第一个命令就是升德瓦尔特为大匠。兵器制造局地实务级别。除却主办之外就是工匠。而大匠则是一种名誉称号。在兵器制造局之中。有大匠称号地工匠不过是十人。
大匠地待遇等同于千总。而且由山东供养终身。可以说是一种难得地荣誉。等同于胶州营系统地某种爵位。
众人来到小汶水边上地水力工坊。水力地砧锤工序。一名学徒拿着块铁板小心翼翼地塞进不断上下地砧锤之中。听到当当当地巨响。铁板逐渐地被捶打成胸前板甲地形状。边上地郭栋笑着解释说道:
“大帅。从前这块胸甲。要制造局内有经验地老师傅不断地捶打。方才能成形。出品慢。而且消耗体力不少。一天也不能出产几块。那分工协作地程序做成之后。这锻甲地程序也是短板。可有了这个水力砧锤。等到接下来地几个砧锤工坊建成。咱们营内下地单子。最起码提前半年完成。”
李孟看着前面地单调地上下捶打。跟在身后地王海小声笑着说道:
“这东西。在南直隶那边也是见到过。不就是舂米地水碓磨吗?”
能听见王海这个笑话的人都是跟着嘿嘿笑了起来。李孟也是哈哈一笑,接着却自言自语的说道:
“都有这水力的东西,西边用来机械制造,咱们还是用来磨面舂米。”
他这低声的言语没人听到,李孟说完之后自己摇了摇头,平定了下感慨的心神,转过身对身边身后地人说道:
“不要小瞧这些机器,他们地价值抵得上十万甲兵!”
众人听到李孟的评价,都是惊讶地哗了一声,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机巧匠作之物的这些水力机械,李孟居然给出这样地评价。
李孟随即严肃的和王海下令道:
“从今天开始这些利用水力的匠坊周围都要严密封锁防卫,出入操作这些机械的人都要监控,再加派武装盐丁一个大队和一个营的士兵过来。”
莱芜算是山东的腹心之地,四周都有胶州营大兵驻扎,甚至连边上的制造局主办,都觉得大帅的这个命令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不过李孟的话就是命令,王海当即一个立正,边上的袁文宏直接拿出木板和纸张,撰写出来。
“你们用的水力是那条河?”
没想到一个革新竟然让大帅这般的重视,兵器制造局上下都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李孟突然一问,孙和斗和郭栋一时间都反应不过来,到底是丁旭,内宫的宦官察言观色的本领比他的同僚可是强出太多,丁旭连忙出列回答:
“大帅,这边用的大小汶水的支流。”
“派人去上游勘察一下,务必保证水量充足,如果有田庄或是其他的人和你们争用水源,让他们搬迁到别处,同时你们给我拿个章程出来,再找出一个新的水力充沛之地,保证水力匠坊的运转。”
一贯是和其他部门在征用资源吃亏的兵器制造局,这次却得到了李孟的许可,当真是惶恐欣喜,孙和斗、郭栋、丁旭三人一起躬身致谢:
“大帅体恤,制造局上下定当鞠躬尽瘁。李孟不置可否的点点头,方才已经有人给他讲了德瓦尔特的功劳,李孟朝着水力碾轧机跟前走了几步,沉声的说道:
“水磨和水碓,咱们用了千年,看看他们洋人的东西,已经过我们许多了,这制造局是我山东百工始祖。一定要在这些东西上面多动脑筋。多多改善,别人的好东西,我们不要觉得为难,大方的拿过来用,用好了,就是咱们自己的东西。”
专门地事情让专家去办,李孟自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