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顺 明 鲁

第五百章 顺 明 鲁 (第3/3页)

朱仙镇明军全军覆没,那这边呢,朝廷在北方找不出一点可用的兵马,崇祯皇帝在朝堂上提了一次京营兵马二十余万,可否前往救援。

结果是大太监王承恩和京营提督刘元斌一起磕头,说是京师防护重地,又有大敌窥伺在旁,若是随意调兵出去,怕是根本有失。

这话说的倒也是有理,崇祯皇帝对王承恩和刘元斌这些心腹内官的话还是听得进去,不过也有一番辛酸处,自家的宦官,在京师的自家地方,不敢提山东二字,只敢提大敌,这皇帝当到了这般的地步,也实在是让人苦笑。

临近兵马倒还有两处,一是山海关总兵高第,一是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这其中尽管有山东兵马阻隔,可还是能调拨的动,山东跋扈归跋扈,不过不牵扯自己的兵马调动,一向是不予阻碍。

而且这调动想起来是百利无一害,反正是有山东兵马在那里拦着鞑虏,不用担心防务,那空下来的地盘,想必山东不会推拒。

谁想到在朝堂上提起这个说法,这次磕头的不是宦官们了,大学士和尚书们不发一言,那些清流学士又是泣血磕头,说是祖宗的地盘,这么丢了,岂不是要被天下人斥骂,后世史书填上污点。

关外尽管凋敝到那模样,可毕竟也是几百里的土地,这丢失土地的事情,还真是很大的罪过。

被大臣们拿话这么一套,崇祯皇帝又是最受这天下之口,祖宗成法的,也是无话可说。

下面的那些大佬,都是心中有数,这件事不能开口,若是由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崇祯皇帝有了个台阶下,直接允了,后日这事情要是被提出来,崇祯难堪,搞不好要把你的脑袋借来当台阶了。

这样的事情又不是没有过,所以阁老大臣们都是在那里观望风色,不肯乱说一句话,没有李孟的历史上,关内情况糜烂之极,吴三桂的辽兵被认为是可用的强兵,可几次调兵进关,都因为没有人愿意担负关外失地的责任和罪名而作罢,等到调吴三桂入关的时候,京师已经是被顺军攻下。

想了几个法子都无法得到实行,唯一可用的,那就是一封封的调兵文书发往湖广和江西了,那边还有个平贼将军左良玉,崇祯皇帝能拿出来的赏赐,也就是朝廷的爵位,旨意上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命他率军入豫支援解围。

不过,这个旨意发出,就连崇祯皇帝自己也不相信,左良玉这个人会率军救援……

崇祯已经是接近绝望,皇宫中的人也是跟着倒霉,自从得到河南的消息之后,皇宫内就开始吃素,不得衣锦,不得言笑戏耍。

崇祯皇帝每日里在朝会的时候也是有些神情恍惚,他已经是焦躁刻薄不起来了,事情如此,已经没有什么转机可言。

据亲信的太监们说,崇祯每晚都是在宫中供奉列祖列宗的小屋子里闷坐,总是在低声的默诵祈祷。

从崇祯皇帝真正执政的时候就开始天下大灾,天下大乱,然后因为他的操切,杀了许多不该死的大臣,毁掉了本该到手的大好局面,然后有加收赋税,把天下间搞得越发的混乱不治。

朝中大臣除却几个投其所好的之外,其余的人战战兢兢,不敢多说,不敢多做,生怕这位皇帝在脾气不好的时候,抓进诏狱砍头。

崇祯皇帝如今到了这个模样,没有什么人可怜他,就连和皇权依附最深的权势太监也是如此。

京师到山东本来是一片坦途,可这些年风云变幻,民间还好,官方已经是不再行走山东控制的地盘,好像是有什么天堑险途阻隔一样。

现在河间府、永平府名义上都是山东的管辖,更是把路堵了个严实,在督师侯恂被围的消息传来之后,京师去往山东的路途上,除却那些行色匆匆为了生意和生活奔波年的商人和平民外,又多了不少衣衫华贵,行动鬼鬼祟祟的富贵人士,这些人的做派,看着就是拿架子拿惯了,可举止言谈又有些莫名其妙的谦卑和小心,圆熟的很,这样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京师中豪富人家的奴仆下人。

这么多人在这个时候去往山东,取干什么,真是让人很感兴趣。

京师中的消息还是有不足,他们知道侯恂被围,却不知道齐国公李孟已经是率领主力前往河南了。

紫禁城深处的一间小院,这里是供奉大明列祖列宗牌位的堂屋,院子门口站着两名小宦官,两个人都是木木的站直着,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可两个人的身体却是在颤抖,这天气尽管冰冷,可他们身上的棉袍足够御寒了。

远处有人在一声声的惨叫,伴随着这个惨叫,还有“啪啪”的动静,宫里面的人都知道,这是在打板子了。

板子声没什么变化,惨叫声却逐渐的微弱下去,眼见着被打这个人活不成了,站在门口的小宦官恐惧非常,不过是领着万岁来这院子的时候,被风吹熄了个灯笼,万岁就以为是不吉之兆,以为那打灯笼的小宦官是故意的,当即是下令,让人拖下去打死。

那屋子中供着从太祖朱元璋到天启皇帝每个人的牌位,在灵桌之前,只有两根蜡烛在那里摇曳,整个屋子颇为的阴森可怖。

在这里,是听不见外面的板子声和惨叫,安静的很,崇祯皇帝直着身子跪在蒲团上,抬头看着那些牌位,脸上惨白僵硬。

他的目光始终是看着天启皇帝的牌位,口中喃喃的说道:

“皇兄,皇兄,朕从等位的时候,每日间勤奋朝政,俭省自奉,怎么……怎么这天下弄得比你还要不堪……”

声音很轻,就算有人站在他身边也听不到,天启皇帝和崇祯是兄弟关系,两人关系极好,天启对崇祯很有些长兄若父的意思,临死的时候更是让崇祯接位。

可天启不是一个好皇帝,喜欢男色,沉迷于木匠之中,把朝廷的大权交给魏忠贤,文人士子的评价很是不好。

崇祯皇帝的老师和身边的伴读等人也是明里暗里的讽喻讥刺,把天启竖成了一个坏的榜样,让崇祯皇帝今后切莫学他。

可崇祯皇帝上台,先是一步步削弱宦官的权力,然后重用书生儒臣,可这天下迅速的滑落衰败,比其天启年间已然是天差地别,崇祯一直是不明白,自己一没有重用阉人,二是遵从圣人之道治国,局面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他一辈子可能都是无法明白,呆坐在这里的崇祯皇帝自然不知道就在此刻,在襄城的顺军大营已经开始朝着北面运动,准备和顺军的骑兵大队汇合,准备第二天和山东兵马的决战,他自然也不知道被他看做三百年来第一乱臣逆贼的齐国公李孟,此刻正在河南襄城东边的营地中,也是没有睡觉。

“大帅,流贼大营已经开始向北运动,我山东探马和地方民团哨探都已经确认此事。”

一名负责情报联络的亲兵把总在帅帐中禀报说道,李孟穿着甲胄坐在帐中,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在河南地面威风无限的袁时中、贾大山都是肃然的站在李孟的下首,口鼻观心,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亲兵把总禀报完之后,施礼转身出门,亲兵统领黄平却拿着几封文书快步的走了进来,先是行礼,然后低声的说道:

“马军统领汤大人已传来消息,明延绥总兵高杰已经是率部像他投降,四万残兵都在掌控之中,请大帅调拨粮草,汤大人说,尽管我方马队七千,但可担保不会有什么差错,只需粮草,便可将局面掌控在手中。”

听到这个,李孟呵呵的笑了出来,笑着说道:

“还能有什么差错,高杰那些种地放羊的兵,咱们七千人动手,杀干净了都是轻松,汤二单独出去,倒是懂得动脑子了,饿了这么久的明兵,给些粮食估计就能抓在手中了吧!!”

军帐中的几个人都是跟着凑趣的笑起来,李孟又是开口说道:

“袁先生,现在就写一份调拨粮草的文书,安排军需那边的人去做。”

边上的胶州营主簿袁文宏运笔如飞,刚刚记录完,却有了个主意,恭谨的禀报道:

“大帅,郏县那边,不管是走水路陆路都要耗费不少时间,本地义民想必还有不少的存粮积储,不如大帅开恩,给他们个襄助王师,日后封赏的许诺,让他们尽尽心意如何,咱们从开封这一路来,沿途不少的寨子土堡都是热心助力,民心如此可用,大帅,您看……”

顺军对地方上结寨自保的那些地主武装清剿一直不利,这些寨子里面都有不少的积储,而且还有些地头蛇的武力,对顺军他们是血海深仇,对李孟的胶州兵马可是唯恐奉迎不周,郏县需要粮草,从大本营这边调集毕竟是不方便,索性是用这些地方上的东西。

他们要奉迎,那就给他们一个机会,山东这边,无非是一纸文书而已,李孟稍一琢磨就明白了其中关窍,这读书人的花花肠子就是多,忍不住笑着说道:

“袁先生,既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寒了地方上义民百姓的热血忠心,你拟个文书,本帅看后用印就发。”

军帐中诸人都是跟着笑起来,黄平也是在下面恭谨的跟着笑,看见袁文宏去拟文书了,他才又开口说道:

“征西将军陈大人的急报也是刚刚到来,陈将军的兵马已经是到了舞阳,陈大人信上说,流贼精锐,云集襄城,地方上都是些守备杂兵,形不成阻碍,又有乡绅义民相助,定可在流贼南窜前,进驻叶县。”

李孟的心情随着亲兵统领黄平念诵一项项各处军报,心中的兴奋也是渐渐的平静,一切都在自己的安排计划之中,还担心什么呢?

就在这个时候,军帐外有急促的马蹄声响起,众人都是神色一凛,这么晚了,哪里来的紧急消息。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