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所以,开润! (第1/3页)
兰芳政权对外的宣传攻势一直也没有消停过。
尽管限于行政上限,在攻略七省之地以后就无法继续北上攻城略地,但是对外的宣传一直都在持续。
驱逐鞑虏再造中华是整体政治宣言,其他的一些宣扬兰芳政权的优点的宣传也都没听过,大量传单往北方各省送,大量宣传人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前往北方各省搞宣传。
《南洋英雄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北方各省传播,各种经过七省之地的戏班子等文艺工作者改编出来的戏剧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北传,很多地方都开始自发的演出南洋英雄传里关于赵学宁义薄云天的戏码。
乾隆年间,戏曲其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本人喜欢听戏,他老娘也喜欢听戏,老娘大寿的时候,弘历特意把四大徽班喊到了京城,由此融合出了著名的京剧。
但是在乾隆朝文化管控的大背景之下,弘历不仅推动了戏曲发展的繁荣期,也埋下了戏曲衰落的大忧患。
从乾隆时期开始,统治者不单单是纯粹的禁止某些曲目上演,甚至还直接下场修改某些曲目的内容以达到可以上演的目的。
乾隆以前的戏曲发展很是自由奔放,所以很多曲目在今日看来都属于黄暴血腥的范畴,不仅有一些宅院奸情之类的内容,还有很多血腥厮杀的内容,很是刺激。
比如很有名气的罗通扫北、盘肠大战的戏码,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搞一些猪肠沾上红色颜料,把自己弄得血淋淋的就开演,让围观的老百姓看得热血沸腾连连叫好。
原本统治者也是不管的,但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统治者开始下场管理,他们认为这样做很不好。
某些地方总督就曾上奏给弘历,说在某些地方的地方戏曲表演很是出格,各种黄暴内容,使得一些观看戏剧之后的幼童有样学样,自己在家里、街头搞一些黄暴戏码,非常有损观感,且容易带坏他们,让他们沉迷暴力。
弘历一想也对,不能让这些黄暴的戏剧带坏了自己驯服的子民,所以决定一禁了之,不允许这些内容上演。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万马齐喑。
不单单是为了吸引人眼球而创作的黄暴戏码被禁止了,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历史久远的戏码也因为其中一些不符合弘历心意的内容无法上演。
比如什么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的戏码,什么安禄山和杨贵妃的戏码,因为有丑化统治者的嫌疑,都被弘历禁止。
那还能演什么呢?
后面弘历发现这样搞确实不行,什么都不能演了,老百姓没得看了,还得闹事,而且更关键的是他自己也没得看了。
于是他灵机一动,开始修改戏剧内容,把不够和谐美好的内容删掉,只保留忠君爱国的美好戏码,试图以此教化民众,让大家都更加驯服、安稳,不要闹事。
大规模的修改之后,很多剧目得以重新上演。
但是还是那句话,弘历不懂大众传播学,不知道追求刺激是小民的本能,且他们根本也不会把这些东西当作一回事,只是追求刺激而已。
没了刺激,他们就不会再去在意这些东西,而是会去寻找其他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东西,这些剧目的生存土壤也就被大大弱化乃至于直接铲除了。
和谐版剧目已经丧失了原先的意味,对于民间也丧失了足够的吸引力,也就间接的进入了慢性死亡的过程。
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高雅为导向的,高雅只是其中的一个结果,如果没有足够肥沃的土壤,任什么也发展不起来。
尽管在弘历本人推动之下,戏剧貌似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却也在之后随着弘历的死亡和清帝国的衰落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枯萎的结局。
但是因为赵学宁和兰芳势力的介入,使得一票以《南洋英雄传》为蓝本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各地戏班子新的灵感源泉。
由此而诞生的各种相关类型的曲目也开始成为人们重新关注戏曲表演的契机。
且在兰芳政权的文化政策中,对于这些内容都是鼓励而非简单禁止的。
兰芳政权鼓励大家在传奇热血故事层面上多加发展,鼓励大家自由创作自由表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