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朱元璋在给谁铺路? (第1/3页)
这一上午的时间,朱楩跟着朱元璋看了不少奏章。
因为少了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分担压力,所有奏章都只能朱元璋亲自过目。
以前都是由宰相先筛选一部分,把小事或者无事的奏章压下来,再把需要皇帝处理的政事传达上去。
本来宰相是皇帝的好帮手。
可一旦宰相权力过大,又会威胁到皇帝的位置。
所以朱元璋选择让自己的太子来帮忙。
这也让很多人诟病,说是朱标是被累死的。
问题是朱元璋都这么一把年纪了,也没累死啊。
“话说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怎么什么事都要上奏啊?”朱楩在看了一上午的奏章之后,那叫一个无语。
因为奏章内容简直就是神魔乱舞。
譬如北方有官员上奏,说是今年瑞雪兆丰年,是个吉兆。
行,朱元璋批阅了,善。
然后又有人说,今年瑞雪兆丰年,大吉大利。
朱元璋继续批阅,善。
一旁的朱楩就想说,你特么今晚吃鸡不吃鸡?是没有别的事要上奏了?用你拜年啊?
其实这是赶上过年了,所以官员们纷纷上奏,恭请圣安,主要是讨个吉祥,说点吉利话。
但是也未免太多了吧?
而且连这些废话也要皇帝亲批?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就好像朝中大臣每日要开早朝例会一样,地方官员也需要每月上奏,禀告地方政事上达天听。
否则朝廷怎么知道地方发生了什么。
哪怕没事,也要报个平安再说。
所以这是正常流程。
只是朱楩第一次看奏章,才会难以理解。
他就想说,这都是啥玩意儿?天天应付这些事?可不得浪费大量时间。
而且每一份奏章还要批阅,之后还得派人送回去。
不但浪费时间,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咱就是说,这些流程不能减掉吗?这种形式上的东西,留着作甚?
听他这么说,朱元璋淡淡的瞥了一眼,冷笑道:“干脆把那些地盘也不要了算了?把国家都给别人吧。你以为皇帝是那么好当的?”
那些地方如果不听朝廷命令,不给朝廷上奏。
怎地?他们是闹独立了不成?
知道当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吗?还不就是哪里出现叛乱造反了,或者哪里不听调令了。
越是偏远地区,越容易悄悄出现诸侯。
所以朱元璋不但不觉得厌烦,反而还很欣慰。
各省各地的奏章,除了恭请圣安,还含带着另一個含义,那就是这些地方都是朝廷与国家的领地。
哪有朱楩所以为的那么简单。
你觉得不厌其烦,所以就不让地方上奏了?
长此以往下去,地方什么时候脱离了朝廷的掌控你都不知道,还当个什么皇帝。
“是,你现在威风的很,名望满天下,武力无双,英明神武,都要超过咱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后世子孙?只要出了一个不肖子孙,只要一朝势弱,恐怕就要天下群起,”朱元璋摇摇头,想骂朱楩一顿,但是看在年底的份上就饶他一次了。
你想当皇帝伱还不想干活?哪有那么好的事。
朱楩耸耸肩:“我这不是心疼您吗。合着还是我错了?得得得,你继续批吧,我要回家了。”
说着他起身就要往外走。
朱元璋嘴角牵了牵,忍着笑意对朱楩说道:“你就别回去了,中午咱们一家好好聚聚。诸王已经回京,加上还未就藩的,中午要齐聚一堂。”
这可是一场盛宴,朱元璋提前半个月就给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藩王们发了诏令,除了朱楩与朱栴两兄弟最后赶回来,其他人早就入京了。
除了病逝与暴毙的大哥朱标、二哥朱樉,还有传闻中早夭的老幺。
朱元璋的二十三个儿子都到了。
由于一些原因,比如趁着过年的时候,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可能要宴请百官,开一场盛大的春节晚会。
没错,古代也有春节晚会。
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自古以来,过年就是一场盛大节日,朝廷也很重视。
如果正好赶上有什么好事发生,比如朱楩这一年屡立奇功,年底之前更是创下千秋之功。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年会一定无比热闹。
所以朱元璋打算提前两天召开家族聚会,把所有儿子们都喊来,同时也有其他用意。
一些事,也该确定了。
而且这些事可不用拿到朝堂上去说。
“那我去我娘那里看看,”朱楩继续往外面走去,同时心里也在打着主意。
自从老头子开始封王就藩之后,就没有过这样的大场面,每年只是让诸王分批回京述职,就算过年了也不例外。
过年又怎么了?
你们都已经就藩了,该在自己封地过年就自己过,别总往回跑。
可是今年却如此不同。
难道老头子已经不担心那些藩王们暗中勾结了?
就算是朱楩,除了因故与四哥、十七哥之前合作一次,之后就再没有主动去找过其他兄弟。
十六哥是例外。
连他也要避嫌,怕被人诬告要联合其他藩王造反。
如今老头子爱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