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天子北巡,大势所趋!

第七百三十五章 天子北巡,大势所趋! (第2/3页)

师们的心血与智慧,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并州的风土人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梁习借着酒意,向姜维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将军带着大汉天兵,并州已经不需要在下了。某愿自请前往长安,拜见陛下,以表归顺之心。”

他的目光灼灼地看向姜维,心中却五味杂陈。

他之前仔细想了一下,姜维不愿意让他带着并州投降,或许是怕他占了功劳。

既然如此,他主动提出离开并州,去长安做个富家翁,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姜维却哈哈一笑,打破了沉默:“梁公执掌并州数年,对这里了如指掌。此番收复并州,还需要梁公援手,岂能轻易离去?”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能穿透人心。

梁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期待。

他没想到姜维会如此看重他,这让他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于是,梁习便将并州各郡县的情形一一告知姜维。

他详细描述了各地的人口分布、豪强势力、兵力部署以及性情特点等,每一个细节都毫不保留。

姜维听得认真,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谋划收复并州其余郡县的计策了。

要真正统一并州,不仅需要武力征服,更需要智谋与策略。

而梁习的这些信息,无疑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随着谈话的深入,梁习逐渐放松了戒备,他开始真心实意地为姜维出谋划策,希望能为收复并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然投靠了大汉,他便是汉臣了,能在汉廷之中爬到更高的位置,何乐而不为呢?

而姜维也以更加诚恳的态度回应着梁习,两人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不再是敌人,而是携手共进的盟友,共同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宴会在欢声笑语中接近尾声,但姜维与梁习的谈话却还在继续。

另外一边。

在弘农郡的广袤大地上,春意已悄然降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大汉天子刘禅,身处华阴城的行宫之中,已逗留了数月之久。

这里,远离了战场的硝烟,却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军事情报。

行宫之内,装饰虽不奢华,却也别具一格,尽显汉家风范。

刘禅坐在龙椅之上,身着黄袍,头戴冕旒,眉宇间透露出几分帝王之气。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直视那未知的未来。

此刻,他正凝视着下方,等待着丞相诸葛亮的回答。

诸葛亮,这位被誉为“卧龙”的智者,身着丞相袍服,手持羽扇,眉宇间却难掩忧愁之色。

眼前的局势异常严峻。

东征弘农的大军,原本应是主攻方向,却因北面战线的迅速推进,而变成了偏师。

镇守弘农的司马懿,以谨慎著称,其用兵之道,如磐石般稳固,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拿下弘农的可能。

“陛下,粮草已经告急。”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沉重,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刘禅的心上。

粮草是军队的命脉,一旦断绝,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刻,正值春耕时节,关中大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若继续征战,不仅会影响春耕,更可能引发民怨。

刘禅闻言,微微颔首,神色凝重。

他自然知道诸葛亮的话是真的,北面的迅速进展,虽然振奋人心,但也让粮道变长,粮草的损耗加剧。

加之现在春耕在即,关中百姓的生计也不能不顾。

然而,若此时撤军,被他吸引到弘农的十万魏军,便会如脱缰的野马,可能转战幽州,或者是并州,届时局势可能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禅的目光在诸葛亮的脸上停留了片刻,他看到了诸葛亮眼中的坚定与智慧,也看到了那份对未来的担忧。

这个时候,他必须做出决定,一个既能保证粮草供应,又不影响战局的决定。

“走武关道,从荆州调取粮食。”刘禅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关中妇孺皆可春耕,此番征战,正是得成果的时候。苦一苦百姓罢!但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我们别无选择。”

诸葛亮此刻却有不同的意见。

“陛下,即便我们撤军,弘农郡的十万魏军也休想轻易转战幽州或并州。”

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能穿透战场的迷雾。

“魏国如今四面楚歌,青州被子龙将军搅得天翻地覆,无法自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