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变革与实力(五)

第一百七十五章 变革与实力(五) (第2/3页)

不可能。说穿了,还是蒙古世界太大了,人口也不少,文化习俗更是迥异,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无力直接统治,只能搞代理人制度。而二元制统治体系,提高蒙古人的政治待遇,加强通婚交流,传播宗教,要比普通的仆从国代理人制度更有效一些,这便是魏文度的核心思想。

他的这份报告,现在差不多已经写到尾声了,只待再修改、润色一下就送到庙街港交由开拓队队长陈科审阅。一旦他也认可的话,那么自然可以下令执行这种政策,同时魏文度也会进入上层的眼帘之中,政治前程就会非常看好。

不过除开蒙古人之外的其他民族,在魏文度的计划中其政治地位却没有蒙古人这么高,比如鄂伦春人、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女真人等通古斯民族,以及包括朝鲜人、日本人、俄罗斯人在内外来种族,都是需要被直接统治并接受东岸化教育的。换言之,他们将最终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融入到以明人为主体,东岸文化为主要文明特征的体系中去。这从东岸人在外东北和满洲大肆设立学校,搞同化教育就能看得出来,他们认为这些通古斯民族人口不算很多,但却很杂乱,有些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是什么民族,文明水平低下,也没什么光辉的历史——好吧,达斡尔人作为契丹的后裔可能有些不妥,但无关紧要了——尤其是后者,有光辉的历史则意味着民族意识相对较强,可能还会有自己固定的地盘,就像蒙古人那样,以现有的情况来说,同化的难度极大。毕竟,民族构成的三要素,土地、语言、文化传统,他们基本都有,这就很难办了。

相反,如果像通古斯山丹野人那般,同化的难度就非常低了,他们自己应该也不会过于抗拒这种拥抱先进文明的行为,所以多年来东岸人一直持之以恒地试图同化境内的通古斯人,让他们集村并屯地居住,让他们提高农牧渔业生产技术,让他们上学,让他们接受一切东岸人的生活方式,目前看来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未来一定可以全部消化。

1685年5月下旬,就在魏文度在满归屯思考满蒙未来的发展大业时,远在伯力县的陈科,也正在码头上和当地官员们告别。

因为春暖花开的缘故,外东北发达的水系渐渐可以派上用场了。这不,今天就有四艘船从伯力港出发,然后溯乌苏里江而尚,抵达上游的一些定居点或者村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船只的利用效率,事实上它们并不只在大港停留,甚至一些比较重要的村子也会短暂停留下,然后装卸货物。

四艘船装载的主要是日用品和食品。伯力县作为交通区位优势非常突出的地方,目前有着不少手工业者定居,生产的各种工艺品、日用品行销全境,非常有名。除此之外,当地的鲑鱼捕捞业也规模很大,吸引了一些投资者前来设厂生产。而这些工厂的存在,又吸引了很大一批苦哈哈的通古斯人过来定居,做着清膛刮鳞、洗刷腌制之类的活计,工资不用开很高,但这些通古斯人却非常满意,可谓是双赢。

腌制完毕的鲑鱼按照东岸传统,用木桶密封放置,每个木桶里都有500-1000条不等的鲑鱼,在北边的林区或南方的草原上销路非常广阔。甚至就连外东北的政府机构或军队部门,每年都要大量采购屯做军需,因为国营渔业公司的产量就那么多,还多半被登莱那边要走了,自己反倒吃不到多少,也是气人。

四艘船吃水很深,装完货物启动后,陈科也不嫌脏,坐到了一个火药桶上,看着周围黛青色的山林,心情一片大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今年可能就会调任回国,担任下一届政府的中央执委了。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为够选举资格的就那几个人,差不多算是等额选举了,走个过场而已。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对官员海外履历的重视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即不担任海外殖民地高层的,基本上进入中央执委会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