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阿穆尔河新气象(四) (第2/3页)
后世赖奇欣斯克小镇附近)、松树坡乡(位于后世索菲斯克小镇附近)、北沟乡(位于后世康斯坦丁诺夫卡小镇附近),同样五个定居点,人口则要更多一些:处于东岸控制下的人口超过了一万,其中四千人是来自南边山东的移民,其余则是归化的土人。
从乌第县、结雅县、海兰泡县各定居点的设立位置来看,就可以看出东岸人的目的,即基本是以点带面的路子,通过一连串的有大量人口居住定居点的建设,将邮传驿道体系建立开来。而这个体系一旦全面铺开并加以细化的话,那么就好似一张巨型大网罩在居住在河岸边、居住在山里、居住在莽莽丛林中的通古斯人。
他们只要还居住在这张网的范围内,那么就早晚会被这张网网住,然后慢慢被东岸人的各种手段收拾服帖,成为东岸编户制度下的丁口——刘建国在抵达黑水县后就大量翻阅各种卷宗,从中很是了解到了一些外东北的归化情况,他清晰地记得,光去年(1670年)一年,黑水方面的各支地方民兵、警察乃至第三步兵团的人马,就与居住在结雅河以东的各个土著部族交火一百余次,先后死伤了数百人。
当然死伤这么大,战果也是极为辉煌的,他们共藉此收编了小一万的山丹原住民,虽然这些收降的土人后来又陆陆续续逃回去不少,但留下并到东岸人建立的村屯中集中居住的却更多,这对黑水开拓队来说,其实力无疑是大大增强了,毕竟人口就是财富,这在每个地方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一行数十骑很快便抵达了库北乡政府大院外。这个乡政府大院其实就是一个稍大些的木头楼房(外表覆盖了一层泥土用来防火,就如同俄国人的雅克萨要塞一样),外面围着一圈木栅栏。楼房的顶上竖着一根旗杆,悬挂着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国旗;而在国旗旁边,还挂着一盏灯,夜里会发出明晃晃的光,用来点亮漆黑的夜空,非常醒目。
一条勉强能够看得出形迹的道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古老的落叶松和枞树长在道旁。虽然天气寒冷,但不少苦役犯(一般是外东北战斗中得到的俘虏)、流放犯(本土流放过来的)正在清理着路面,道路交通(或者说邮政系统)在外东北的人看来是极端重要的,因此砸记这个交通状况不佳的季节里,苦役犯和流放犯们只能日复一日地干这些活计。他们不敢逃跑,因为在这个季节,外面天寒地冻的,若是没人接济,那就是一个死字,而以东岸人的酷烈形象,外面村子里的居民们又怎么敢随便接纳一个看起来一身苦役犯、流放犯打扮的人,所以寥寥几个看守们这会看起来都懒洋洋的,轻松惬意得很。
刘建国等人很快便被库北乡的官员们迎接了过去,然后在政府大院内吃了多日里第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并且还有酒喝,这让所有人的身心都不由自主地放松了下来。
饭后,刘建国参观了乡场周边的村庄,就整体印象而言,他觉得这里像极了一个未开化的农村。成年男人们在太阳下闲坐着,彼此抓着身上的虱子;房屋门口是一排排的木架子,上面悬挂着许多风干的鱼肉和熏肉,女人们还在不断地往上系挂着新的鱼干;小孩子倒是意外地很多,这大概是因为东岸人来了后安全大增及某些不良卫生习惯得到改变的缘故。与东岸本土的小孩子一样,外东北的小孩也热衷玩一种“打仗游戏”或“骑马游戏”,刘建国注意到他们玩得很投入、很开心,有些很皮的孩子甚至还跑去逗弄几只饱食后困意正浓的狗,这给寒冷大地增添一丝充满生活气息的暖意。
几个牧人驱赶着一群牛羊从外面赶了回来,看起来有一百多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