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贸易命脉

第三百四十五章 贸易命脉 (第2/3页)

向东岸出口河内生丝、印度生丝),那么为何这些人还要从东岸购买此类纺织品呢?

这其实也不能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新库尔兰殖民地的存在完全就是靠与东岸的贸易撑起来的,虽然他们现在扩大了市场,不再单单吊在东岸一棵树上,但仍然无法摆脱对东岸人的依赖,因此能从东岸买东西就在东岸买,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输诚,聪明人都懂。

另外一个原因自然是出于经济方面了,你真以为东岸人的丝织成品价格比意大利人的贵么?要知道,从地中海万里迢迢运输丝织品过来,这运费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除非库尔兰人的商船从本土波罗斯海驶来,中途拐向西地中海,不然光这运费一条就足以低调意大利人很大程度上的成本优势了。

其次,这些年来东岸人丝织技术上的革新也是一日千里。以国内最大的丝织企业罗洽纺织厂为例,该厂近些年通过各个技改项目(前后投入了五六万元的资金),对缫丝设备(解开蚕茧的设备,有时东岸也会进口蚕茧)进行了改进,使用最新的水蒸气缫丝技术、最新的导丝动程技术,使得东岸加工过的生丝品质优良,用来织布的话也是卖相颇佳;东岸人当然也对捻丝设备进行了改进,当然这种改变主要是材料上的,比如原本的木质轮部被改成了铸铁部件,粗制锻铁锭子被改成了车制钢锭,轴承也采用了更先进的锰铁轴承,在这些改进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东岸捻丝机的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目前其锭子转速经过多年改进,已由最初的每分钟八百转提升到了三千转,光这一项生产效率就不知道比意大利佬、法国佬们强了多少。

而说道纺织方面的技术进步的话,就不能不提到某种改进提花机的发明。提花机之所以会被改进、发明出来,主要还是为了在丝织业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这种提花机比欧洲、东方现有的设备多了顶针、拉钩、梳子(相互连在一起的一系列梳子)、多孔转筒等设计,多了很多功能、提高了不少效率,目前已在罗洽纺织厂得到了大规模的应有。

据说工程技术研究院目前还在对这种提花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设备似乎还有不少的改进空间,以使得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目前的提花机虽然已经比旧大陆的先进了很多了,但仍然需要提花工操作通丝,这无疑是极大影响了效率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想对现有的这种被命名为“罗洽-1667”的提花机进行技改,期望在未来拿出一种更先进的设备来。

所以,有了上述技术的东岸纺织业,即便国内工人的工资是欧洲的两到三倍,前往欧洲距离也很遥远,运费、保险费、损耗费用不少,但对比欧洲纺织品——尤其是附加值较高的丝织品——在成本上还是颇具一些优势的。可以说,在这会的国际纺织品市场上,若没有宗教情绪、重商主义思潮、本地保护所带来的贸易方面的壁垒(以禁止商品进入或高额关税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话,那么欧洲所有国家的纺织品都竞争不过东岸人的商品,他们的纺织工人会大规模破产,民族工业会因此而垮台,最终沦为华夏东岸共和国的经济殖民地。

当然这只是东岸工商界最最美好的臆想,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他们目前也仅仅是在地中海一带具备些许优势罢了,比如,东岸人通过代理商将商品大量卖进了奥斯曼帝国、西班牙王国及部分意大利邦国地区。

除此之外,东岸人的商品也就在荷兰人“开恩”允许进入的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市场,另外东岸人自己开拓的立窝尼亚、俄罗斯市场仍旧保留。至于其他的,要么找荷兰代理商(荷兰代理商比任何国家的代理商都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