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山东大旱(十二)

第二百七十五章 山东大旱(十二) (第2/3页)

和清国再也任何往来的,结果他们不但派商人互市了,而且还派使节前往北京(结果还让人当场逮着了,这事闹得……),这要是让东岸人借题发挥起来,朝鲜君臣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因此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

事实上朝鲜人猜得不错,这次名义上主管远东三大藩镇军事的梁向俭确实是要借题发挥,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给山东灾荒给闹的。这不,因为灾民数量奇多,黑水、宁波等地已无法有效安置,因此下面有人给梁某人献计,言道后面若再有灾民涌来的话,那么干脆就去镇江堡一带屯垦算了,那里有熟地、有人烟、有港口,且背靠朝鲜王国,借(勒)用(索)物资方便,开荒的难度大大降低,应该能安置个数万人。

说实话,梁向俭对这个建议很是动心,因为他现在吃不准后面还会有多少灾民涌来,手头的存粮目前已经没剩多少了,而今年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向荷兰人大规模采购粮食,因此自力更生开荒已经成了必须。而开荒很显然也是要有所选择的,比如最好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前期有物资支撑的话就更好了,这选来选去,其实也就宁波、黑水等地当初遗留下来的集体农场是最合适的了。只是如今这些地方也都填得差不多了,那么向外寻找新的拓荒地也就成了必然,镇江堡、九连城、宽甸一线就是他们最近选定下来的目标。

这里邻近出海口,交通方便,有一定的农业基础,还可以就近从朝鲜调运物资,还有城池可以戍守,土地也很肥沃,简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因此这便有了精锐的第七混成营一千多官兵在镇江堡大举登陆的事情。

战斗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说,能打的满蒙八旗都已去了关内,关外留下的要么是老弱,要么是战斗力较弱的,而且就这些留守人员,其中相对不错的这几年也被大批抽调去了北边宁古塔一带,帮助沙尔虎达抵抗俄罗斯人和东岸人的蚕食,因此镇江堡一带的防卫力量如何空虚是显而易见的。而他们此刻碰上的又换装了新式米尼步枪、训练有素的第七混成营,人数上也居于劣势,这被一股而下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七混成营于5月下旬控制镇江堡后,除一开始派遣部分人马(主要是骑兵)出外搜索、驱赶残余清军外,后面便一直驻守在城内,等待后续物资补给及人员的到来。同时,也按照梁某人拍板定下的计划,将一封措辞严厉的外交信件交给了两名被俘的朝鲜使节团官员,要其带回汉阳城,交由李朝君臣观看,问问他们到底为何私下里与清廷勾连?到底是何居心?又该当何罪!总之意思就是藉此向棒子们再度勒索一批钱粮牲畜,好支持后续运来的大批山东灾民在此开荒。

据梁向俭等人保守估计,如果能够有效控制镇江堡一带,并击溃九连城、宽甸的残余清军的话,那么在这个地方安置个三五万山东灾民垦荒种植土豆,问题应该不大,前提是朝鲜人物资供应得力。不过这个计划也不是没有风险的,盖因数万灾民一旦运来,那么短时间内可就走不了了,若是清军调集大军来犯,东岸人的麻烦可相当不小,要知道,这次派兵突袭拿下镇江堡,已经算是东岸人实质上违反了停火协议了,清军会有什么反应,实在是很难说,虽然他们似乎也不怎么重视这个地方。

不过,东岸人既然敢来到鸭绿江口,那么自然也是做好了完全准备的。清军要打那便打呗,我们背靠城池,有火枪、有大炮,交通运输廉价、便捷,你清军怎么比?别的不说,光是横穿整个辽东地面运输物资的成本都吓死人了,要不明朝时这些军事堡寨的物资运输也不会是从登州用船运了,实在是陆路不好走啊。因此,即便清军来犯,其兵力也不会太多,那么这对东岸人来说便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以陆军第七混成营为核心,辅以少数杂牌军夫及朝鲜仆从军,依托城市防御,怎么着也能把清军打败或耗走了,简单得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