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产学研体系(一)

第一百八十章 产学研体系(一) (第2/3页)

首都医科学校、航海学校、定远陆军军官学校、海关学校,位于青岛县的青岛路桥学校、财会专门学校,西湖县的西湖农技学校,平安县的平安冶金中等专门学校等等。另外,各企业办的学校也吸收一部分这样的初中生,比如铁路机械加工厂、南方车辆厂、第一重型机械厂、中央铁路公司等大型托拉斯企业投资兴办的学校,当然这些企业教授的知识范围比较窄,内容也更偏向于实用,毕竟其也同时为本企业职工提供进修教育,内容不可能太过深奥。

华夏东岸共和国发展三十多年以来,相比在建筑、机械方面的突飞猛进,化学和物理这种基础学科的发展却一直不甚尽如人意。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任何发展,相反,他们的进展很大,但这种进展却多集中在理论领域,即他们受限于材料、技术、资金或政策限制,没能将这些产业发展起来,而着眼点更多地在与培养基础人才、完善理论(准确地说是恢复理论)、制定各类标准和工具,因此,人才和理论体系的建设是够完善了,但还需要产业带来的利润来回报这种投资,这便是科技部的老爷们一直在提的“产学研体系”。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东岸人在化工领域也不是一点进展都没。比如近些年在解决了一些重要的中间品的制造难题后,从煤焦油里提炼、生产的染料(苯胺紫、阿尼林黑、阿尼林青等)的产量也越来越大,虽然尚未能够做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程度,仍然只能窝在实验室里制备,但其产量却比最初提升了太多了。东岸近些年虽然每年也在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植物性和矿物性染料,但其缺口已被弥补了不少,未来染料工业的大踏步前进极为可期。

不过,这些所谓的成就比起机械、建筑、造纸、纺织行业的突飞猛进来说,却是不够看的,因此现在自然科学研究院化学所向上级提出,在国家重点发展机械等产业三十年后,是否也可以极大对化学领域的投入,以提升整个化学工业的水平。毕竟,化学所不能总靠着煤焦油、染料、三酸两碱之类的东东吃老本吧。

刘雪飞在给学生们上完课后,回到办公室喝了杯马黛茶,略事休息了一番,然后便乘坐马车匆匆赶往了位于桔树乡的北方化工厂。这家由原先的第一化工、北方制碱等企业合并而成的大型化工托拉斯,如今生产规模已经相当不小,浓硫酸、纯碱的生产规模尤其大,每年都在数百吨的样子,广泛应用在造纸、玻璃、肥皂、印染、钢铁等行业——光平安钢铁厂和铁岭特钢厂每年就需消耗数百吨的纯碱,且缺口还甚大,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没有纯碱的情况下生产;此外,河南玻璃厂每年也需消耗数十吨纯碱,几家大型纺织厂、遍地的制革作坊、面粉发酵、水处理、印染等行业加起来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纯碱,以至于国内不得不呼吁停止纯碱对外国(主要是联合省和奥斯曼帝国)的出口,优先供应国内使用。

因此,现在北方化工这些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纯碱生产线的扩大之上,但随着国内工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海外市场需求的增加,纯碱的生产却怎么也赶不上消耗,现在北方化工厂已经发了狠了,打算一口气扩建三条以吕布兰法为基础的纯碱生产线(至于原料之一的硫酸钠则从盐城港输入芒硝解决),希望能够满足市场上的需求缺口。

不过,扩大生产线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有足够的投资和熟练工人即可(这花些时间不难解决),但吕布兰法制碱产生的大量残渣和尾气却是个大麻烦,比如硫化钙等碱性残渣,大量宝贵的硫被禁锢在了其中(每生产1吨纯碱就要生产2吨残渣,可怜东岸每年进口的大量硫磺以及焦化厂回收的硫还不够他们折腾的),不过东岸人暂时还在研究硫化钙废物的市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